本报讯(实习生张一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关系着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议案目标实现情况的报告,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卫生工作,预防为主
近年来,本市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自身健康卫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老百姓为什么重视健康?”吴守伦代表说,“因为没有健康,小康社会就享受不了。”他说,现在老百姓得了病以后增加经济负担不说,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卫生工作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把卫生工作的重点从病后治疗转变为病前预防。
常住暂住,全部纳入
分组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对报告普遍表示肯定,认为本市近三年以来公共卫生事业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郑树森委员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一个疑问。他说,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员比例很高,全国各地的群众有了病都来北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
对此,文喆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公共性很强,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在医疗卫生方面,不管你是否纳入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一旦出现这类需求,他们便会自动“纳入”。因此他提出,“公共卫生一定要全方位,把所有人都纳入监管范围之内,不管是常住的,暂住的,甚至是流动的,都要服务到位,因为这些人只要发生问题,都是北京市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大投入,优化配置
市委、市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认为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张国初代表认为,财政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不能只有绝对数字,还要有相对数字,比如卫生投入占GDP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有了这个数字,我们就可以横向比较,看看其他的大城市水平怎么样,其他国家的大城市又如何?这样才知道北京的投入到底够不够。
加大投入还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为例,申丹委员认为,现在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老百姓有病还是到大医院去看,如果把社区医疗水平提上去,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就能大大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相互配合,重在治本
针对现在卫生人员不足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们在审议时纷纷表示,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都应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卫生人才不足问题。肖亚平委员说,可以考虑从办学、招生条件、学生待遇、定向分配等方面出台系列鼓励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还包括“明确按照已有的国家法规去办。”齐清代表对此解释说,比如卫生部有规定,一个急救站要维护5万人,按照这个规定,北京市到底应该建立多少个急救站?我们的规划是不是按照这样的国家标准去设计的?“这是很容易算出来的,不能仅仅说又增加了多少”。RJ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