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文供图
本报记者 赵阳
每年的九月俄罗斯的学校都将迎来新的学年。近日,受俄罗斯教育部的委托,俄著名“公众观点”民意调查机构以“你认为俄罗斯教育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为题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大学入学考试、贩卖文凭、教授代写论文等已成为俄公众关注的教育领域的腐败重点。为了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俄罗斯政府已着手推行改革政策,这项新的政策在通过相关法律程序后将于2009年正式生效。
记者的一位朋友,高中毕业后就到俄罗斯做生意去了,日前,朋友回国与大家小聚,席间,他告诉诸位朋友,他已经拿到俄罗斯某高校的博士学位了。
大家举杯向他表示祝贺,他却哈哈一笑说,我可花了不少钱呢!原来这个博士是用钱买的!
互联网上叫卖论文 多年以来,俄罗斯人要想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需要花几年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查询资料、参加学术会议。而要想获得副博士、博士学位,有的人甚至要为此努力一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历吸引了越来越多与科研工作无关的人。他们怀着各种动机,用大量金钱购买学历。于是,学位和论文也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
“如果您没时间查找资料、没时间去图书馆、没时间写论文……就把这些事委托给我们这些有7年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士吧!”在俄罗斯的互联网上,像这样明目张胆地做广告推销毕业论文的个人和公司有很多。据一家专事此项“业务”的代理公司负责人德米特里介绍,通常,代笔写副博士论文收费为6000美元,完成时间视前期准备情况而定。至于博士论文,价格不能低于8000美元。德米特里说:“撰写博士论文的都是高校教授,很多人已经和我们合作7年了。而且,我们在很多档案馆,甚至国家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人,这会简化资料的查询过程。”此外,代理公司还保证,代写的论文会被永远保存在反剽窃系统或者被添加到国家论文库中以供查证。
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维塔利·科兹洛夫说,在过去几年里,大学里的研究生数量翻了两番,而实际上学人数只增加了20%。199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人只有1.5万,但是到了2003年,获得同等学历的人已达2.5万。
新法规即将出台 前苏联的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国不同。在招生工作条例、大纲、政策、考试要求、录取条件等方面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则由各个大学独立举行。
莫斯科居民塔玛拉今年52岁,她的儿子如今就读于俄罗斯一所一流高等院校。塔玛拉回忆说,儿子当年高中毕业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笔试成绩顺利通过,在塔玛拉跟随儿子参加面试时,这所学校负责招生的官员暗示她,她的儿子可能无法通过面试,除非她能提供一点“好处”。在支付2000多美元贿赂金后,塔玛拉的儿子最终被校方接收,顺利报到注册。塔玛拉说:“其他孩子父母也可能给了考官一些钱。我知道这些考官很可恶,也想过去教育部揭发他们,可是如果我这么做了,我的儿子就无法上大学。”
针对各高校单独考试的录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俄国家杜马于2007年1月通过《就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对〈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修正案》,将国家统考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规定从2009年开始,除了莫斯科大学可能会保留独立的招生制度外,俄联邦所有11年级中学毕业生必须参加国家统考。现行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部分将被客观选择题取代,面试也将被取消。这意味着,今后的高考试题将只有惟一一份标准答案,由电脑判卷打分,其他人无法随意更改分数,考官也就不能再通过操控分数索要贿赂。俄罗斯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官员弗拉基米尔·叶菲莫夫说,改革后的高考试题“显然会更客观”,因为“你的分数该是多少就是多少”。
全俄教育基金会主席科姆科夫则指出,这一改革有这样几个目的:与国际接轨;增加考试的公平性;打击腐败;降低教育成本,维护学生的经济利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国家统一考试有利于国家有效地测评各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为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质量,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专家连线
对校园腐败不能无动于衷 本报实习生 刘奕彬 何永贤
“普通学校和大学的行贿受贿问题越来越成为破坏教育体系的毒瘤,正给各国政府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段文字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公布的一份题为《腐败的学校,腐败的大学: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报告。报告中披露:“从2000年到2004年,在互联网上伪造学位的冒牌大学数量,由200个增加到了800个。”校园腐败的现象似乎让各国政府头痛不已。
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美国国会正在考虑通过立法,正式把伪造文凭列为犯罪。在韩国,持假文凭者除了要被提起刑事诉讼外,该国选举法还明确规定:对伪造或者编造学历的政治人士,取消其当选资格,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德国,持假文凭的人将按照欺诈罪处置,并处以1000欧元以上的罚款。
对于教育腐败的危害问题,本报记者连线了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杨教授认为“假学历”频频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就业压力的上升,最终导致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观念畸形化。正是这种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捧”,才使得不少人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致使“假学历”频繁出现。
当然杨教授指出,不断出现的学历造假等校园腐败问题并非是全球化的规律现象,目前在欧美等国还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发生在一些亚洲、中美洲的不发达国家。而且参与造假或出现校园腐败的学校也多集中在一些私立的非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参与造假的情况不多。
如何来遏制这种现象,杨教授建议,高校需要对自身负责。各高校、科研机构对文凭严格把关,防止文凭随意外流;对在职人员申请文凭、学位的,必须由有关学术部门严格审查,控制在职文凭、学位的发放。不仅如此,应该对高等教育法、学位法等法律进行补充完善,从源头上遏止“假学历”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