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十七大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于芳
新华社记者 廖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从1971年开始,每天早晨六点半,于芳的声音随着《歌唱祖国》乐曲走入中国千家万户,36年来不曾中断。
她为祖国和民族报晓,为党和人民发声,被誉为“中国声音”。
“嗓子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于芳的一天,早于常人三个小时。
她住在距电台近15公里的城东,每天三点多钟上路,骑车一个多小时,五点前赶到电台备稿。就这样,在夜色中奔走了数十个寒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新闻节目,男女对播,一人一岗,就是下刀子,也得上岗。”于芳表示。
三十多年没有一次误播,一直保持“全天候”工作状态的于芳,让很多人惊异。
“嗓子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于芳说。和于芳同事三十多年的著名播音员雷阳说:“她一直使用降压药。但是,她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对于我来说,播音时间越长,胆子越小” “山西洪洞县的"洞",应读"桐"音,见《辞海》。请注意!———于芳。”几个月前,中央台某直播间留下这样一张字条。
直到今天,悉心备稿是于芳每次播音前的必须步骤,“功夫在稿件之外。对于我来说,播音时间越长,胆子越小。”她说。
2004年,于芳在播出长篇通讯《好工人许振超》时,特别索要并细听记者采录的许振超的录音资料,通过许振超的声音来感知、揣摩、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个性。她把一个当代知识型工人的典型极富个性、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广大听众前,成为人物通讯的经典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代表了祖国的声音。于芳悦耳动听的声音,为中央台的播音事业增光添彩。”听众的评价让于芳欣慰。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作为我国顶级播音员,于芳没有任何架子,再小的编辑找她播稿她都播,再小的播音员让她代班她就代班”;“对名利特别看淡,甚至专业职称也是领导和同事替她申报的”……同事评价。
“当自己凌晨独自骑车穿行于大街小巷时,使命感和崇高感常在心中涌动;当在话筒前面对一条条新闻信息,一篇篇针砭时弊、启迪心灵的述评,一个个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时,不由得激情迸发,责任感和幸福感同生。”这是于芳当年获得“范长江新闻奖”后的感言。
这些年,于芳与台里同事换房,缩短了上班距离,成了台里不分早晚、可以随时调遣的一员大将。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于芳说。54岁的她每天仍是骑自行车上班,早晨五点前到岗。
与共和国黎明相伴,为伟大祖国报晓,是于芳的职业,也是她的生命。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