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这一年
9月12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然宣布辞职。这距2006年9月26日他当选第90任日本首相尚不满一年。
意料中的意外
尽管要求安倍“下课”的呼声早已不绝于耳,但他此时宣布辞职,还是让日本政坛和民众多少有些错愕和意外。
7月29日,被视为“届中大考”的参院选举结果揭晓,自民党不仅败选,而且败得史无前例:安倍的党务团队推荐83名候选人参与对121个改选议席的角逐,结果仅获得36席,少于1998年时导致桥本龙太郎首相下台的44席,仅与1989年导致宇野宗佑首相辞职的36席持平;当年两位首相虽惨败,但并未动摇自民党在两院的第一大党地位;但安倍这次惨败却结束了自民党掌控两院52年的历史,执政党首次在参院沦为少数党。撇开超越前人、开创历史的严重败绩不说,单从以往政坛惯例看,安倍理当及时引咎辞职以谢天下,但他当时却选择了留下。
一个月后的8月29日,安倍改组内阁,但党政人事的大幅调整不仅没有让其支持率止跌回升,新一轮阁僚政治丑闻又接二连三暴露,在此情况下,安倍依然没有流露去意。就在辞职前2天,安倍还信誓旦旦地对外宣称,如果在即将召开的国会上不让《反恐特别措施法》修改案通过,他才会引咎辞职。
党内外和舆论都以为安倍会力撑到该法案表决之后,甚至觉得他既然如此恋栈就根本不会主动辞职。但安倍却在临时国会刚刚开始,他的施政报告话音未落之际突然挂冠而去,难怪消息传出后,包括法务相鸩山邦夫在内的不少内阁同僚都深感突然,自民党内有些不同派别的干部甚至气愤并责问安倍不负责任,多数民众更觉意外。
显然,人们对安倍下台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辞职的时机:上一轮大战惨败不下台谢罪,自己已吹响新一轮战斗号角,可尚未打响却先撤退了,这对于一贯自称为“战斗的政治家”的安倍来说,实在不太相符。
为何不继续支撑?
其实,安倍在人们认为该下台时坚持不下台,就其个人而言,绝非惯常“贪恋权位”的“恋栈”心理所能解释。
作为一个战后出生的新生代政治家代表,出身于政治豪门的安倍晋三深受其外祖父岸信介影响,在谋求日本摆脱战争阴影、恢复历史曾有的所谓“荣光”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望和崇信。他自从政以来对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困境感同身受,进一步强化了其推动日本迈入政治大国的志向和抱负。修宪、建军、海外派兵、教育改革等等政策作为,无不是为建设其心目中的“美丽国家”服务。在安倍憧憬的“美丽国度”里,日本民众能完全从战败的心理伤痕中走出来,重新大胆弘扬“国家利益优先”的“爱国主义”,重新发掘并尊重日本历史上赖以兴盛的传统保守观念,按照民族心理——国家体制——国际地位这一层层递进的政治路径,赢得对亚洲乃至全世界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力甚或掌控力。
为了这一“崇高理想”,安倍可以在上台后压抑参拜靖国神社、修正侵略历史以及强硬应对领土争端的强烈右翼冲动,主动修好被小泉时代严重破损的中日及日韩关系。那么,当下他又因为什么而不能忍辱负重、屈身前行呢?
更何况,在右翼化趋势日渐加深、右翼势力明显占据主导的自民党内,主要派别的元老都对安倍这只根正苗红的“雏鹰”赞赏有加,对其上述政治信念深感欣慰,也对其领舞政坛的“处子秀”呵护备至。加之自民党内难以再找出安倍这样理念、形象、性格等综合政治素养俱佳的帅才,更没有第二个像小泉那样既能靠特立独行俘获民意,又能凭借高超手腕摆平党内纷争的克里斯玛型人物。因而即使安倍面临参院选举空前惨败的严重挫折,自民党内也抱着“还是让他试着再干吧”的心态,纷纷出面力挺。
安倍选择此时离去,其考虑无非如下几点:
其一,内阁改组后仍然先后曝出农林水产大臣远藤武彦、环境大臣鸭下一郎和总务大臣增田宽也资金上的丑闻,远藤辞职后接任的环境大臣若林正俊迅即被指也不干净。虽说贪腐弊案历来是日本政坛的老大难问题,但安倍任内党政大员一直被媒体紧盯并翻出旧账,一有问题都被揭穿痛打,这说明不仅媒体舆论和民意对安倍失去包容和忍耐,党内各派阀也无意为他查漏补缺。
其二,安倍在国会上同民主党等就《反恐特别措施法》的较量必将是一场正面肉搏战,面对始终高唱反调的民主党魁小泽一郎等,安倍能否取胜实在是一个未知数;一旦失利,恐怕到时只有解散众院提前大选一条路可走,而这条险境对自民党无异于敲响丧钟,安倍到那时再灰头土脸地下台,将来又有何面目卷土重来?
其三,无法整合党内林立的派系,无法确保阁僚政治上清白,无法扭转舆论和民众的怀疑、抱怨甚至敌对情绪,无法应对化解反对党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这些对上任前备受青睐、上任时意气风发、上任后雄心勃勃的安倍来说,无疑是倍感无奈、委屈和郁闷的。从这一角度说,心力交瘁的安倍任由内阁官房长官与谢野馨以健康来解释其辞职动因,恐怕也不仅仅是顾及颜面之举。而他宣布辞职时双眼含泪的情景,也应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政客作秀。
当然,目前也不能排除个别党内对其看好的大佬背后点拨,安倍在审慎思考后借坡下驴的可能。
安倍成绩单
回顾安倍不到一年的执政历程,可以看出其执政方略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政治优先于经济、民生。修改和平宪法无疑是安倍始终坚持和追求的重大议题,为此他甚至不惜对外宣称自己的内阁就是“修宪内阁”,成立诸多组织研究修宪议题,推动与之匹配的公投法案通过,并不遗余力地造势宣传。除此之外,推动防卫厅升格、改革教育基本法、修改海外派兵法案以及推动行政改革等政治议题,也都是安倍全力推进的政策选项,而经济改革,尤其是关乎民生的养老金、医疗保障以及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却是“口号重于行动”,并未落实。
二是外交优先于内政。安倍上任伊始就出访中、韩,迅速扭转了小泉时代招致民怨沸腾的亚洲外交窘境,此举反映出安倍谋求通过外交得分来巩固党内及民意支持的策略考虑。当养老金记录丢失、党政大员政治丑闻频发而导致参院选举惨败后,安倍尽管声称将推动养老金改革,但仍然将《反恐特别措施法》这一旨在巩固日美同盟、凸显日本国际责任,外交和政治意义更重的议题,作为自己同反对党公开肉搏的阵地。
尽管这两个特点饱受党内外及舆论诟病,而且在内政方面乏善可陈,但安倍短短的一年任内仍有一些政绩可圈可点。
安倍最大的政绩,在于他外交上一手缓和与中韩的关系,一手巩固日美同盟关系,同时重视改善同欧盟、东盟、印度及澳大利亚等的关系,重新审视对非洲和中亚的外交,结果不仅赢得了美国的“良友”好评,也获得中、韩等国家的正面肯定。尽管在欧盟对华军售问题、慰安妇问题、日美印澳结成所谓“大亚洲”同盟等方面,他也曾频频露出右翼强硬本色,但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对其总成绩还是认可的。
安倍的另一“成就”,莫过于成功地实现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这个包括小泉在内的以往多任首相梦寐以求却未能实现的夙愿,在安倍手中终于变为现实。此举已经部分突破了和平宪法的藩篱,以及战后不允许日本拥有常备军的国际约束,为日本军事上成为所谓“正常国家”,并继续朝着“军事大国”目标前进扫清了体制障碍,无疑会是日本当代史上颇具转折意义的一笔,安倍也势必由此而“留名青史”
此外,安倍任内不仅自己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努力约束自己在历史问题等方面的刺激性言论,而且没有一位阁僚在8·15战败日参拜。尽管这一姿态有其现实策略考量而非其内心真实意图,但仍足以同前几任首相形成鲜明对比,也会对继任者留下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参考。
谁能接任?
尽管安倍辞职让自民党内不少人士错愕、不满,但他此时宣布离去并没给党内造成继承危机,因为可能接替他的热门人选,早已居于核心位置甚至前台。
目前最被看好的继任人选,无疑要属曾两度出任外相并在不久前出任自民党干事长的麻生太郎。在去年9月同安倍的总裁竞争中,67岁的麻生虽然因为年龄、人气、性格等方面略逊一筹而最终落败,但其足以同安倍媲美的家世、更加完整的政坛履历、更为丰富的从政经验,使之成为安倍之后最有力的备位人选。
从政治理念看,麻生属于自民党内典型的右翼强硬派,其右翼色彩丝毫不逊于安倍,较之小泉更甚。“日本是单一民族”、构建“亚欧民主弧带”等高论均出自此公之口。正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施政理念上的惺惺相惜,麻生才得以在小泉时代先后出任自民党政调会长、总务相、外相等要职,甚至在2004年同小泉争夺首相失败,仍能在小泉内阁续任关键职位;去年又在同安倍竞争相位失败后,再次被延揽入阁出任外相。在今年8月底改组内阁前,麻生转任被称为“党务三役”之首的自民党干事长,即有自民党内预防安倍下台、便于麻生顺位的考虑。让麻生接班,其政治路线也是足以让包括森喜郎、小泉等在内的党内大佬们放心的。
麻生虽然形象魅力上略输安倍,但并不意味着他在这方面没有优势。同福田康夫、谷垣贞一、町村信孝等相比,麻生的人气分数要高出一筹。麻生太郎酷爱体育,精通射击和高尔夫球,曾夺得过第二届墨西哥国际射击锦标赛个人和团体冠军,曾代表日本参加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还酷爱漫画,时常发表漫画外交的言论。体育和漫画这两项日本年轻人之最爱(后者更是女性之最爱),足以让麻生赢得更多的魅力形象分。
麻生为随时接班早有准备,去年12月他纠集从河野派分裂出来的11名两院议员及4名无派系议员,亲任会长而自成一派;今年6月底,他更是效仿安倍等人的惯常做法,出版宣示个人政见及理想抱负的著作《无以限量的日本》,引起日本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些功夫,让日本民众对于他未来接班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麻生在相位宝座的角逐中屡战屡败,也源于其不少劣势。一方面,麻生所在的派系,先前的河野派也好,后来自己领头成立的麻生派也好,一直都不是党内大派,要赢得其他派阀的认可还需要努力。另一方面,麻生锋芒毕露、言语直露也广受诟病。从政前,麻生就以敢于发表激进右派言论出名,出任要职后更是以一张大嘴名闻天下,以致无论党内还是民众,都认为安倍比他更有耐心一些。
现年63岁的外相町村信孝是自民党目前最大派阀的首领,在小泉时代就曾先后出任文部相、外相等职,其优势在于政治理念较右、派系力量较大、从政资历较为完整等,但党内支持率和人气明显不及麻生。
另外两位继任人选谷垣贞一、福田康夫均属自民党内的温和稳健派,前者曾出任财政大臣,但派系力量较弱;后者虽属最大的派系町村派,但年龄偏大(71岁),更为关键的是,二人的鸽派立场不为党内大佬们及新生代右翼年轻议员所认同,所以并不为党内外所看好。
至于一些媒体猜测的小泉复出回炉,其可能性应该不大。一来小泉退位后不再重返政坛的意愿较为明朗和坚决;二来自民党出于代际传承、扶植新人的角度也不太乐意其复出;三来今日政党竞争形势和民意动向已非当年可比,小泉复出恐招致反对党更大反弹,主流民意也难以接纳这位已坚称退位、扶持后辈的“独行侠”。
“后安倍”走向
安倍这支自民党普遍看好的“小鹰”,飞上天空不到一年便铩羽而归,未来无论是麻生如料接任,还是其他黑马杀出,日本政坛都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一是以小泽一郎为首的民主党等反对党已然坐大,自民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安倍晋三上台之时,是挟小泉当年解散众院提前大选这一政治豪赌大获全胜的余威而来,更加上年轻气盛、魅力十足,民众对其寄予厚望。短短一年内,安倍就痛失好局,自民党声望一落千丈。如何借继任人选同反对党周旋,推动民生方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挽回民意,是摆在自民党面前的最大难题。
二是自民党内曾被小泉沉重打击和拆分的派系势力,在安倍日趋窘困的势头下,再度得以凸显现和强化。参院选举惨败后,自民党内的不同声音渐趋响亮,不过派系之争尚在水底;安倍改组内阁时,延揽5位派阀首领入阁,则充分显示派系争斗力量让其无可奈何甚至俯首称臣;如今安倍黯然离去,尽管面临反对党的空前挑战,但在继任人选的选择上,各派系势必更加敢于讨价还价。未来无论是谁上台,党内整合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另外,日本政坛论资排辈、元老干政的遗风由此也得以助长,民众对个人魅力型领袖(亦即所谓克里斯玛型政治强人)的期盼将更加强烈,这些无疑从另一侧面强化了其传统政治文化。连安倍晋三这样综合素质、民意期待、形象魅力及党内支持等各方面都很出色的新生代领袖,都无法在政治考场上及格,战后一代何时才能独立主宰日本政坛?那些被称为“小泉children”的政坛娃娃兵,要脱颖而出并担当大任岂不更是遥遥无期?(文/张智新 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