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三大产业结构变动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自主创新
奥运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利用技术
同时——50企业年内用能实时监控
今年7月启动工业领域重点用电企业在线监测系统 建设第一批10家重点用能大户能源计量完成
奥运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利用技术,特色应用的有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景观水系,全部利用中水。作为“龙头”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采用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中水,“龙身”的中心区水系采用北小河污水处理厂的高品质中水。
同时,本市还计划年内完成50家企业用能实时监测。这些都是本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所取得新成就中的一部分。
污染大企业搬迁改造
2005年、2006年市工促局共启动工业发展资金7699万元,对清洁生产、再生资源产业化、新能源产业化三个领域38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支持。
代表性例子是:中芯国际的水循环利用,燕化、首钢的污水处理、固废循环利用,燕京啤酒废水处理和循环水利用,雁栖开发区冷凝水回用等。
本市先后对一批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搬迁改造企业144家。如推进首钢压产400万吨,北京焦化厂和东方石化所属的化二、有机实施停产搬迁。
截至2006年,全市行政范围内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已全部淘汰。确定了首批退出的22家企业,预计可年节约能源11.2871万吨标准煤、节约用水183.99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51.92万吨、减少废气排放40249.9万立方米、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35743吨。
本市还启动建设工业能源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有助于随时掌握工业重点用能大户的耗能情况,为制定节能预案和下一步实施能源使用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本市工业领域重点用电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已于2007年7月份启动,完成第一批10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和无线数据传送装置的安装工作,年内计划完成50家企业的实时监测。
北京是技术创新“发动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表示,作为国家的研发中心,北京是全国技术创新最强劲的“发动机”,对全国技术创新发挥着引擎与导向作用。北京的科研机构也代表了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北京的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科技的最高水平。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2006年技术交易额为697.33亿元,占全国技术交易额1810亿元的38.53%,在北京的技术交易额中只有38.92%的技术留在北京,有约60%的技术流向外地。其中有46.65%的技术流向国内的其他省市,另有14.43%的技术出口到其他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
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2006年第三产业“份额”达到了70%。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果的体现,反映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开放国家的首都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的发展过程,适应了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资源禀赋的要求,反映了首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本报记者饶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