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与思考
其实不难发现,伴随着CPI的攀升,小到方便面,大到房子,政府对于抑制涨价已经做出了许多。如今,虽然物价仍将保持上涨趋势,但在宏观调控的约束下,经济步入健康轨道、物价逐渐平缓并回落将成为必然。
当涨价潮水向我们涌来
■观察记者 夏 燕
时间的钟摆已经指向下半年,中国经济的热度丝毫未减。继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国际热钱等之后,物价上涨在这个夏天成为整个中国最新的关注焦点。上自国家总理,下至普通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多双眼睛紧盯着一个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东西。
8月,东莞市区光明市场每斤猪肉(精瘦肉)的售价涨到20元,再次创下历史纪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截至8月30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售价平均为每市斤13.2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2.4%。
一时间,涨势蔓延。禽、蛋、粮、油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也顺势而上。
很快,物价波动就反映在统计数据上。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标志物价变动、衡量通货膨胀高低的主要经济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8月份同比上涨6.5%,创1997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
5月,6月,7月,8月……CPI持续高企。
为通货紧缩担忧数年之后,中国开始在这个负利率时代深切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菜市场、办公室、公交车、大商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为什么会涨价?6.5%意味着什么?其他东西是否也会跟着涨?全面通胀会不会出现?这个夏天,人们为涨价而悄然绷紧的神经,开始变得无比敏感和脆弱。
涨价,动了谁的奶酪?
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从5月至今,这条警戒线却一次次地被轻松突破。5月,CPI增速首次越线,达到3.4%,6月再上新台阶,达到4.4%,时至8月,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将CPI增速控制在3%警戒线之内,似乎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8月8日,曾经一心力保3%的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
而在过去的半年中,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
市场上,粮、油、禽、蛋价格急剧上蹿。猪肉(精瘦肉)超市价格16元一斤,与去年同期的每斤八九元相比,价格贵了一倍;生鸡价格两个月前为每斤5.5元,如今已上升至8.5元;5升的福临门AE大豆油上涨近4元,现在的零售价是49.9元;去年8月新鲜鸡蛋的价格大约在每斤2.8元左右,如今市场报价为4.2元……
大小饭店、餐馆也不约而同开始提价。无论是本地的拉面馆、快餐店,还是肯德基、必胜客等,价格都有所上涨,涨幅在每份、每个若干元不等。经常订外卖的消费者也陆续接到了涨价通知,每份外卖的价格涨幅在2—5元左右……
与此同时,涨价潮水开始大肆蔓延:房屋价格、租金逐渐上涨;部分交通费用呈现上升趋势—民航燃油附加费上调、一些火车票出现涨价;高校收费日渐上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所“难以逾越的门槛”;医疗费用高涨,老百姓开始害怕进医院……
由于伴随CPI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涨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基本生活开销的账面数字。而这些生活必需品及其带动的其他产品及服务价格的急剧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居民在谈到物价上涨时的普遍反映都是:生活成本明显增加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4.2%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调查还表明,对于这一轮涨价,近90%的人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以杭州为例,据相关部门统计,一个低收入三口之家,今年上半年因粮、油、肉、禽、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多支出175.35元,因水、电、燃料价格上涨多支出9.6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涨价潮水,许多居民只能靠“掐”来生活。而比焦虑更为可怕的,是老百姓基于涨价预期产生的心理压力。8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7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结束了从2月到6月的持续升势,5个月来首次出现下滑—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与其说是为现在的价格恐惧,更不如说是在为未来的价格担忧。
CPI还是核心CPI?
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由于价格上涨具有一定惯性,初步预计全年涨幅可能高于3%。与此同时,业内专家普遍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价格上涨速度仍将加快,CPI还可能继续攀升。
CPI“连级跳”的惊心动魄,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就在官方此番表述后不久,《人民日报》即刊登了一篇题为《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的研究报告,文中专门提及了CPI和通胀的可能性。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完成。其给出的结论是,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
“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报告称。
报告认为,本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是结构性的,“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在收入较快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变化对城镇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对于部分住校困难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等受影响较大的群体,则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并适时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报告强调。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国家发改委。其课题组也发布报告指出,当前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9月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物价上涨总体仍处于可控范围内,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持类似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它们一致认为:比起CPI来,核心CPI更能反映通胀问题。数据也显示,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CPI(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6月的CPI指标仅为0.9%。
然而,无论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都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此轮波及全国的物价上涨,究竟由何推动?
CPI数字背后
在过去的数年里,物价曾经数度上涨,这一次,人们又从猪的身上捕捉到了它的影子。
8月份的CPI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4%,油脂价格上涨3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0%,鲜蛋价格上涨23.6%—与过去物价上涨期间单是粮食价格普涨不同的是,这次是肉、蛋、油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又以猪肉首当其冲。
今年5月,各地猪肉价格普遍上调,许多地方的猪肉价格均创出了历史新高。许多人发现:这是自1997年以来猪肉价格涨得最高的一次。
对普通公众而言,这种势头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但事实上,猪肉价格的上涨曲线图从去年10月底就已经形成。而其直接原因,就是生猪数量的越少。
2006年,南方各地发生猪疫情后,养猪行业遭遇“灭顶之灾”,加上生产周期影响,整个猪市一片低迷,农民养猪意愿锐减,许多养殖户都减少了养殖数量。另一方面,养猪成本却在一路飙升。数据显示,今年1-3月黑龙江的生猪存栏数量同比下降10.5%,配合饲料价格则同比增长19.9%,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5%,豆粕价格同比增长6%。有专家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以4公斤饲料成本“换”1公斤猪肉来计算,每公斤猪肉仅饲料成本就增加了近2元,单这一项已经大大摊薄了养殖户的利润。
而从年初到现在,大米、玉米、豆粕等饲料始终保持在较高价位。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涨,已经从低缓上升2%左右迅速升高到6%以上。一直以来,粮食价格深受国际市场变动及需求预测等偶发因素影响。近年来,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以粮食为原料的乙醇汽油生产扩大,粮食工业性需求增长加快,这也直接引发了粮食价格的波动上涨。从国内来看,近十年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成本等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由此,跟随着副食品之首—猪肉价格变动,物价呈现出一个整体物流的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连锁带动了众多食品价格的上扬。
其次,“钱多了东西也会涨”,流动性过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货币环境非常宽松。2007 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4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5%。那么,这么多的钱究竟从何而来?此间,除却国际市场的外部原因,也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内部因素。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全球流动性仍然维持着过剩格局。为应对这种趋势,一方面,中国通过廉价商品出口,抵消流动性泛滥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出口竞争力,央行又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从国内来看,长期以来生产要素价格有意被扭曲、许多成本未能计入产品价格,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经济迅速“升温”:热钱涌入、信贷倍增、顺差扩大……数据显示,2007年1-6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已达1125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贸易顺差总值。
由于货币供应宽松,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活跃,再加上出口高速增长,社会总需求急剧扩张,价格水平被迅速拉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要调整价格,涨价或人民币升值就成为二取其一的选择。而在人民币升值比较慢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自然成为了一种替代的升值方式。
再次,细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不乏一些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推动。包括经营者之间串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以协议、决议、会议纪要、协调、口头约定等方式合谋涨价;经营者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商品,造成不明真相群众排队抢购,并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经营者通过抬高等级、短缺数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等等。
第四,物价上涨惯性的影响。目前说物价上涨多少,通常都是与去年同期相比,由于去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很少,相比之下,物价上涨中惯性因素很大。
在深究涨价原因的同时,一个典型事实也颇令人玩味:对于这场波及大江南北的价格上涨,研究者大多认为只不过是周期波动,不足为惧;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却成为了足够引发恐慌的“灾难”。并且,更多的人还在怀疑:即便CPI增速达到了6.5%,这个数字是否仍被低估了?
拽住物价上涨的气球
事实上,每当CPI出现波动,这样的质疑都会产生。
很多人认为,CPI的统计方法已远不能“赶上时代的节拍”—许多商品、服务价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却又被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比如房价,比如各种名目的教育费用。于是,老百姓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面对存款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投向疯长的股票、房产。
“物价就像上飞的气球,关键是能不能把它拽回地面。”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政府正在努力拽紧气球的绳子。
针对猪肉价格上涨,5月29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
同一天,国家九部委发布《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其中第六条称,“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以“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
6月,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国家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
同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等七部委成立应对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应急领导小组,对市场反映的情况及时分析、研究对策。
7月31日,国务院发布新的“双补贴”政策,规定: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
8月11日,7月份CPI数据公布,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向市场及时传达保障猪肉供应、稳定生猪价格的积极信号。
当天,国务院连夜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落实促进生猪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在加强调控的同时,政府还及时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8月14日,商务部运行司负责人表示,猪肉价格上涨的势头有放缓趋势—这样的表态在商务部还是首次。
虽然此前有关人士称由于养猪生产呈现周期性变化,“猪肉价格回落到去年的价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事实证明,政府的一系列强力政策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18日,农业部信息中心发布了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蔬菜肉蛋的最新一周价格行情,全国286家产销批发市场的19种蔬菜同比上涨了22.8%,和上周相比,猪肉的价格则有所回落。目前,全国各地区的猪肉价格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落。9月10日,杭州某菜场猪肉(精瘦肉)价格已从早前的每市斤18元回落至每市斤14元,猪前腿肉价格也下降了3元,降幅达16.7%。
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国务院在此前发布的“双补贴”政策中也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根据价格上涨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加强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救助,等等。
76岁的尹老太是宁波市鄞州区的低保户,每月的生活费仅为300元左右。早前,老太从社区工作人员手中收到了60元的一次性补贴,几近耄耋的她已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尹老太而言,这60块钱并不是个小数目,算起来,已足足抵得上她1/5的月收入了。
今年6月,为减轻因肉类副食品价格上涨给城乡低收入生活困难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浙江省政府有关文件,宁波市率先开始发放困难户物价补贴。基本生活物价补贴的对象是,全市在册的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成员及城区持《社会扶助证》的低收入生活困难家庭成员。标准为一次性给予肉类等副食品价格上涨补贴每人60元,年终根据低收入群体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指数统一核实补贴。截至7月,全市和尹老太一样符合条件的困难户基本上都领到了补贴。
同尹老太一样感受新变化的,还有正在桂林读大学二年级的李薇。新学期开学,来到食堂吃饭的她讶异地发现,一份香菇青菜的价格重新变回了1元,而就在暑假前,这个菜的价格始终在1.5元左右徘徊。李薇的家境不好,平时的生活费全由自己勤工俭学挣得,自从食堂的菜价突然上涨后,她的伙食也开始“缩水”:从“两素”变成了“一素”。如今,菜价一便宜,再也不用吃得像以前那样 “寒碜”了。细心的李薇还发现,自己每月的生活补助也不知不觉比上学期多了好几块钱,听系里的辅导员说,这是学校发的临时生活补助。这个学期,和李薇一样享受临时生活补助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她所就读的广西师范大学,新学期的前两个月,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拿到每月7元的临时补助。
学校的这项举措,与国务院“双补贴”政策中关于“提高对困难学生补助”的规定密不可分。在此规定下,考虑到猪肉等价格上涨可能给困难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教育部还强调,学校食堂应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带着深情,带着真情”,尽可能降低副食品价格上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由此,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各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都将获得中央财政提供的临时生活补贴。在广西,60万学生将享受这一政策。据了解,中央财政此次为广西安排专项经费达844万元,临时生活补助期为2个月,标准为每人每月7元。
此外,针对涨价中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国家也加大了打击力度。8月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主要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开展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整顿和规范食品价格秩序,重点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这三类价格违法行为。
针对方便面集体涨价,8月16日,发改委的一纸通报将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置于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发改委正式认定该协会和相关企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并责令其改正错误,向社会公开作出正面说明。整治过后,各大型超市采购部均相继表示:没有收到任何方便面厂家的调价或者变相调价的通知。
无独有偶。8月中旬的一天,金华市物价局工作人员胡伟接到了一名消费者的电话投诉,称金华酥饼行业协会统一提价,将每只酥饼价格从0.6元提高到0.8元。此后的一段时间,物价局又接到了多个关于酥饼涨价的投诉。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物价部门认定:金华酥饼行业协会串通合谋涨价,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对此,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属于市场调节的产品价格,企业有权自主决定,但不得违反《价格法》的有关规定。而且,提价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不得借机抬价、跟风涨价,尤其是严禁由行业组织牵头实施价格联盟。目前,酥饼协会已收到令其立即改正错误的处理结果,并撤销了行业统一提价的决定。
与此同时,在前所未有的通胀风险下,政府还打出了“加息+减税”的组合拳。8月15日,国务院决定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8月22日,继今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0日之后,央行第四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加息和调减利息税率之前,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仅为3.33%,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为2.664%,根据8月CPI6.5%计算,实际利率为-3.836%,呈“负利率”状态。而加息和调减利息税率之后,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较之前增加约20%。这一加一减,显然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直接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利息收益。
在这方面,虽然有专家称,加息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承担调整宏观经济或资产价格的重任,政府应当考虑其他的系统性改革。但大多数学者仍认为,加息能给经济适度降温,对当前的物价上涨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从长远来看,准确答案仍然需要市场做出回答。
其实不难发现,伴随着CPI的攀升,小到方便面,大到房子,政府对于抑制涨价已经做出了许多。如今,虽然物价仍将保持上涨趋势,但在宏观调控的约束下,经济步入健康轨道、物价逐渐平缓并回落将成为必然。换个角度看,诚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的那样,“物价就像上飞的气球”,而此时,政府正努力地把它拽回地面,尽管艰难,但终将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