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合作代表团粤沪苏浙行(下)
本报记者谭江琦方晓哺
13至14日,四川省经济合作代表团分别从上海、浙江返川。
与出发时的规模相比,返程的队伍明显“缩水”许多———不少人留在当地,继续商洽合作事宜。
集体考察交流活动的终点,成为深入合作的起点。正如代表团小结会上所言:“签约是有限的,但由此可能扩大的效应是无穷的。”
考察效应如何放大?每一位成员都思考着、行动着。
理念创新:
新思路抢抓新机遇
与代表团座谈时,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起浙江知名企业家圆桌会5月访川的成效:10多家企业当场敲定重大项目,近几个月来又有大批浙商心动。
“浙商大举入川蔚然成势。”
东资西移,成本压力使然。要素成本抬升迫使东部企业转移阵地。东部不少企业生产最终消费品,贴近西部市场实行“销地产”,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不过,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东部方兴未艾的产业高端化趋势。“不能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以传统产业起家,随着全球性传统产能过剩和新技术浪潮拍岸,完成原始积累的东部产业期待向高端化转型,给四川带来三大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广东正调整九大产业结构,深圳喊响“总部经济”,苏浙企业大举“走出去”。
———提供科技支撑。新一轮产业升级以信息化和创新为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是四省市主攻方向,科技实力雄厚的四川大有可为。
———进入战略布局。东部企业做大做强战略布局中,四川不容忽视。代表团此行重点考察的企业,绝大多数把在川机构作为西部地区总部。
代表团在广东听说一件事:某世界500强企业本打算来川建精密空调生产基地,但发现200公里半径内没一家钣金厂能配套,最终仍落户东部。
此例发人深思:机遇是公共资源,没有金刚钻,“瓷器活”就会被人揽走。准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决不只有四川。
抢抓新机遇要有新理念。
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认为,长江水道富含商机;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说,川苏企业习惯顺着长江“走出去”……共饮一江水的缘分,让四川在长江经济带和泛珠区域内与四省市相连。首先,这两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活力区,从国家“两个大局”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看,把四川与四省市产业放在两大区域合作背景下分工布局,立意更高、前景更广。其次,产业对接要善找“兴奋点”。此次考察,我省作推介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寻求重点共鸣。在广州,举行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高新技术产业推介会……
此行,成都收获合同最多,其“招式”给人启发。面对动漫企业,成都强调其动漫人才储备;面对肉制品企业,从冻库、养殖基地等新业务领域启发对方。一路走来,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人才招商、市场招商等成为代表团中热门词。
“尽管我们还不完全具备产业高端化条件,但可以借鉴高端化思路。”有关人士指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招商选资,四川优势企业也可以到东部发展。此外,现代服务业是代表团与四省市谈论较多的合作新领域,不仅有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吸引、促进二产业发展。
合作创新:
成果多层次宽领域延伸
作为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的第七大来源地,江苏过去6年间在川总投资约83亿元,而此行我省从江苏引资145.5亿元,创下新纪录。粤、沪、浙之行,情况也类似。
踏访四省市,签约金额1400多亿元,成果之丰硕超乎想象。这一方面印证了东资西移的大势,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我们工作方法行之有效。数月前我省就密切接触四省市企业,为其量身定制投资方案,借代表团访问的东风,方案敲定。
一对一定制方案,也一对一服务于方案。有的市州领导一放下签约笔,就拿起电话部署履约事宜。代表团有一条铁的纪律:狠抓项目落实,实行项目跟踪和目标责任制,确保其如期投产、运行。
“比签约更重要的是取到了真经。”代表们说,四省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气魄、理念、措施让人受益匪浅,要把学到的真经应用到各项工作中。这是一笔无法量化的精神财富。
代表团又一重要收获是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机制。每到一地,代表团都与当地党政领导和知名企业会晤,省委书记杜青林和省长蒋巨峰建议,与四省市建立区域合作、党政交往、市场开拓、产业对接、科教合作、劳务合作等多个长效机制。
高规格代表团集体出访的机会毕竟有限,四川与四省市在合作道路上能走多远,最终还要看有关市州和企业日后的自选动作。有的同志表示,不久后还将再访四省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小分队招商。
“各位乡亲,大家好!”面对广州金发科技股份公司的37名川籍务工人员,杜青林用四川话道出来自家乡的问候。看望川籍务工人员,看望川籍知名企业家,与四省市商会座谈,会见东部知名企业家……代表团不断拓展和巩固与四省市的人脉联系,为未来深化交流合作埋下巧妙的伏笔。
三个通道的探索,彰显我省在创新合作机制上的发散性思维———省政府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促进川企赴深上市,共建“绿色通道”。
川浙政府把四川劳务培训机构与浙江企业结对,搭建培训用工通道。
我省建议与宁波港尝试开通港铁联运,打通四川又一出海通道。
环境创新: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互利多赢
在华为公司考察时,杜青林告诉公司总裁任正非,四川高度重视与华为的合作,专门成立高规格的四川———华为合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公司在川业务发展及投资事宜。
这一做法,广元市委书记高烽有个贴切的比喻:政府是企业的“第一服务员”。
踏访四省市,各方对深化交流合作的共识高度一致:“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多赢。”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服务于市场经济时要
到位而不越位。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少雄说,东部地区政府准确定位和善于运用市场规律的做法值得学习。
向东部学习,我省各级政府在创新思维方式、改进政务服务和工作作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几场介绍会下来,代表团有一个新发现:相比较我省资源、产业、市场等优势介绍而言,东部企业家们对我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等政策更感兴趣。
“最怕的是到了四川"水土不服"”———更市场化、更具内生动力的环境才更能打动企业家。杜青林一路承诺:四川将秉承“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理念,奉守诚义,重信践诺,为来川企业提供更优的服务,为项目实施营造更好的环境。
关于投资环境的概念,代表团在考察中不断刷新。
比如人居环境。西子控股集团作出投资成都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看中成都的良好人居环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员工高品质工作,生产高品质产品,吸引讲求高品质生活的客户。”
比如文化环境。四川的休闲文化氛围,让中南建设集团决定来川发展创意产业。
比如创新环境。四川科研成果之丰富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快,让许多东部企业惊呼“想不到”、“来迟了”。
学习东部的投资兴业环境,揣摩东部企业的需求,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返川后将把环境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同时也促进本土企业做强做大。
对四川雄厚的科技实力,东部许多企业心向往之。怎么促进四川科研成果的转化?引出一个合作理念和机制的话题。蒋巨峰的说法叫人耳目一新:“可以依托东部企业在川转化,也可以到东部转化。”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我省对“合作共赢”作出新的诠释。杜青林则进一步阐述了合作理念:构建“让投资者获利、使人民群众受益、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利益共同体。
6天考察交流时间很短,仅仅为合作开篇;6天时间分量很重,只要我们学习先进、务实推进合作,就将书写浓墨重彩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