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残疾人的爱心中转站
■ 本报记者 胡丽波
中国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829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4%。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和精神问题成了社区的主要工作之一。当社区志愿者们还在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残疾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时候,在湖南长沙市一些社区已经摸索出了社区、志愿者、残疾人组织联合向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模式,这或许值得借鉴。
志愿者遇上难题
9月13日中午,湖南长沙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走在路上,浑身冒汗。
刚放下饭碗,顾不得休息一下,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的学生志愿者陈娇就顶着烈日,赶往长沙市岳麓区白鸽嘴社区居委会,这是她第三次到社区做志愿者。
“不给我吃低保,你们就给我养孩子!”刚走到居委会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把陈娇当成了居委会工作人员,恶狠狠地对她吼道,随后扔下5岁的女儿,扬长而去,全然不顾女儿的哭喊声。眼前的这一幕,让毫无经验的陈娇不知所措。“乖,别哭了。”陈娇从书包里找出一块巧克力,可小女孩手里拿着巧克力照哭不误。无计可施的陈娇只好找社区“助残专干”文平“求救”,文平哄着小女孩,吩咐陈娇打电话请残疾人肖一平来。
“这种事情,残疾人去做思想工作的效果会比我们好。”文平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这位吵着要申请低保的男子张某,今年40岁,是个残疾人。2003年跟妻子离婚后,法院把女儿判给了他,他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原单位每个月发给他的300元生活费;此外,前妻每月付150元抚养费。考虑到父女二人生活困难,社区曾给他找过好几份工作,如在停车场收费、当保安等,但他每次还没上岗就跟单位声称,“我是残疾人,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干”,这样一来,当然没有单位敢要他。
文平说:“他家确实有困难,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张某不符合低保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今年才40岁,一只手有残疾,完全有劳动能力,社区也给他介绍了好几份类似门卫的工作,可他认为自己干不了,要吃低保,今天还闹成这样,我们真拿他没任何办法。”
半个小时后,陈娇用轮椅推着由于从小患小儿麻痹、下半身瘫痪、连说话都口齿不清的肖一平,在文平的带领下,来到了张某家。张某打开门,看到肖一平后,满面笑容地说:“肖哥,快进来,今天怎么有空到我家来坐呢。”张某态度的转变,让文平很惊讶,她告诉记者:“每次我来他家的时候,他都没给过我好脸色。”更让文平没想到的是,经过肖一平的一番劝说,张某表示他会考虑出去找份工作。
当记者问肖一平,跟张某的交谈为什么会如此顺利时,肖一平笑呵呵地说:“因为我也是残疾人,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我了解作为一个残疾人的痛苦与无助。其实,很多残疾人都非常需要帮助,但他们都很要强,不肯开口求人,这是残疾人的普遍心态。我只希望残疾朋友通过与我的沟通与交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残疾人并非无路可走,还有很多跟他一样的人,在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沟通,以心换心
肖一平是残疾人组织“光爱之家”的发起人之一,这个组织是由长沙市8个残疾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主要是在残疾人之间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肖一平告诉记者,由于患小儿麻痹,他的童年就是在自己不足10平米的卧室里度过的,看着别的小朋友欢天喜地地去上学、做游戏,躺在床上的肖一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白天父母要上班,一个人在家里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我曾经连想死的心都有过。作为一个正常人,你根本就没法理解这种痛苦。”肖一平说。
就这样,肖一平在家里一躺就是40年。2000年,他无意中听到了电台举办的一个关于残疾人交友的节目,通过这个节目,肖一平结交到了很多残疾朋友,“跟他们交流以后,我才知道其实我并不是最不幸的,还有比我更可怜的人,他们都能很好地生活,为什么我要自暴自弃呢!”肖一平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01年5月19日,是肖一平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他跟通过电台栏目认识的几个残疾朋友,相约在长沙的一个公园见面,“那是我第一次逛公园,很开心。也许是我们都很不幸,所以相互鼓励对我们来说很有效。”回忆起六年前的情景,肖一平仍然兴奋不已。
尝到了残疾人之间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后,肖一平决定让更多的残疾人快乐起来,便和其他7位残疾人发起了“光爱之家”,每年组织残疾朋友在一起,开展两次活动。
“可这样的两次活动,给不了残疾人更多乐趣,也不一定是所有的残疾朋友都能来参加。”考虑到这个问题,2005年5月,肖一平便和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试图把“光爱之家”开进长沙市的每一个社区。“由于很多残疾人不与外界打交道,因此,我们举办残疾人活动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而居委会了解社区的残疾人状况,他们可以帮我们去宣传这个活动,参加的人会更多,而我们也可以随时组织一些活动,也可以到残疾朋友家去串门聊天。”肖一平告诉记者,现在“光爱之家”走进社区,在长沙已经有8个试点。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教师刘战强向记者透露,如果这几个试点效果不错的话,明年将会在长沙市的每一个社区推广。
“光爱”进社区
“光爱之家”确实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头疼的问题。”文平说:“在我们小区有40多名残疾人,而很大一部分都不愿意跟外界打交道,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问题。”文平告诉记者,作为社区的“助残专干”,她需要了解每位残疾人的状况,可她去残疾人家的时候,经常会碰一鼻子灰:“有些残疾人特别好强,就算家里再困难,也不愿意接受社区的资助;有的甚至不愿意见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连门都不愿意开;还有的看到我们就骂。可自从肖一平他们到社区后,居委会与残疾人的关系就好多了。有些事情我们居委会出面根本讲不清,可肖一平跟他们就沟通得很好,很开心。这为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文平告诉记者,“光爱之家”还给社区带来了20个社区志愿者:“我们居委会9个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人是负责残疾人这一块的,我要了解他们的情况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有时候还要陪他们聊天,说实话,我根本忙不过来。有了这些志愿者后,我只要把残疾人的性格和情况告诉他们,他们就可以陪残疾人聊天,提供很多个性化服务。”
而志愿者通过社区给残疾人提供服务,效果也更好。陈娇说:“刚开始做志愿者,我根本就不知道残疾人到底需要什么服务,也不知道我怎么样才能帮到这些人。可我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了解残疾人的情况后,我发现我真的帮到了不少人。”
目前,社区、志愿者和残疾人组织都希望给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社区掌握很多残疾人的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很难与残疾朋友“打成一片”。而志愿者具有爱心,可他们由于不了解残疾人的个人情况,提供的服务可能根本就没效果,有的甚至适得其反。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当中很有公信力,可他们能影响到的残疾人很有限,通过社区,可使他们服务到更多的残疾人。因此,“这三者之间拥有的资源是互补的,他们合作,可以给残疾人带来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服务。”刘战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