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婷婷见习记者陈栋通讯员曾慧摄影报道)昨日下午3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内举行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195名受助学生庄严签下道义契约,承诺在今后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入助困行列。这是顺德慈善会首次向受助大学生推行签订契约措施。
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受助中小学、中专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接受了资助,有的甚至对资助怀有抗拒心理。签订契约是否就一定会感恩图报?对于签约的目的、效果,受助者、家长对此各有各的看法。
195名大学生签道义契约 顺德职院共有195名学子向慈善会递交了助学申请。据统计,今年下半年全区共有1238名学生得到每学年5000元的资助,总金额为619万元。昨天,这些学生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郑重地在一张道义契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发放助学金的同时签订道义契约是今年慈善会首次推行的措施。按契约的要求,受助学生所接受的助学金只能用于与学业有关的开支以及生活费用。在完成学业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受助生将向顺德慈善会捐赠与当年助学金相等或更多的善款,以帮助其他同样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记者了解到,今年顺德慈善会倡导“三位一体”的助学体系,仅需大学生受助者签订这份道义契约,受助的中小学生、中专生则无需签订。然而慈善会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历时近两个月的申请活动中,部分中小学生、中专生受助者根本不知自己是受助群体,有些甚至对受助有抗拒情绪。
“伦教一位低保家庭的妈妈前不久致电慈善会,要求为其读中学的女儿申请补助生活费,但她提出要求不要让她女儿知道。”慈善会工作人员曾小姐说,“因为怕女儿被同学取笑。”因为家庭原因,自己上学需要社会的救助,让一些学生感到很“丢脸”,不愿向外提及。
“有时,慈善会需要直接致电受助对象,询问其监护人的银行账号或者家庭住址,很多人都会立马将电话转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干脆不出声。”曾小姐说,“慈善助学本是一种好事,但因为面子问题而冷漠对待资助群体,很难相信他们日后还能感恩图报。”
“施恩不图报,但应感恩图报” “这份道义契约没有法律约束力”,慈善会秘书长、顺德民政局副局长曹毅表示,不是强迫学生一定要签契约,只是希望能从道义、责任上对受助学生起约束作用。
顺德慈善会理事长、顺德区常委、常务副区长周志坤勉励受助生:“不应为受助感到尴尬,更不应因为要肩负起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而感到压力,相反这应该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拥有成熟的心智,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不应被一份催人奋发的“慈善责任”而压垮!顺德慈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施恩不图报,但应感恩图报。”
“近期,顺德某金融部门停止为助学者提供助学贷款的服务,就因为大概有一半学生毕业了不还钱。”周志坤说,仅因为这些学生,让更多困难学生得不到帮助,这是很可惜的。顺德的感恩教育并不流于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鼓励受助学生给资助人写信等,而是希望他们从心底里明白“感恩”所包含的道义、良心,并为此付诸行动。
正:签契约能提醒自己 “契约能提醒我们,受助就该报恩,要时时勉励自己将来干好工作,回报社会。”就读大二的小梁昨日签下了道义契约,她认为,签契仅是形式,但至少能在受助人心里敲响一个警钟。
反:“让人很没有面子” “签契约是很形式的东西,让人很没有面子。我只是因为家庭的客观原因才不得不求助,现在担心的就是让同学知道,人家会在背地笑你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助者坦承,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尽快偿还救助金,不让更多人知道此事。
作者:陈婷婷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