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血友参加”6.14”世界献血者日活动 |
血液制品强制性安全监管致血源短缺
9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公布了明年对血液制品实行强制性检验和90天检疫期的办法,这是2004年以来包括整顿单采血浆站、地方血浆站改制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的延续。但决策部门可能仍要面对新问题:因为监管带来的“血源短缺”。
主笔◎朱文轶
需求
血液制品需求量的迅速飙升让一些用血单位有些措手不及。
血友病治疗中心负责人孙竞说,南方医院院长日前专门开会,“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把八因子买到”。但到现在仍然没有货源。他们试图向其他省的医院求助,结果大家的情形大同小异。所有人都在为这种紧俏商品奔波。上海仁济医院仅有的少量库存来自安徽绿十字公司所剩无几的“尾货”;瑞金医院这所上海最著名的血友病医院里,“保命”的几支药,由上海市政府出面向血液制品企业调拨而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血制品“八因子”引发血液传染病的案例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消失,突如其来的“断货”却使血友病人身陷“无药可施”的另一种危机:后者同样致命。
血液制品紧缺的不止是“八因子”,另一种“救命药”,“人血白蛋白”两个多月前就已经处在断货边缘。在北京这样医疗资源充足的区域,城八区医疗机构对人血白蛋白、静脉丙球、特异性丙球蛋白这些血液制品的使用全部进行了严格控制。
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血液制品企业,这不过是一次望梅止渴的财富机会。他们力不从心。事实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血浆来供给他们的生产线。“莱士的‘白蛋白’,就是内部职工购买,也不会打一分钱折扣。”唐建说。这位知名生物企业“莱士”的负责人承认,对“莱士”而言,“有浆就有钱”,无奈“每年300多吨的投浆量根本满足不了工厂的需求”。
卫生部《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施行后,原先采浆划片规定基本被打破,血浆采集的市场化程度已得到提高,但和当年一些地方血浆私采泛滥的局面相比,现在则是“僧多粥少”。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经理祁斌说,“国内5大血液制品企业,设计生产能力都超过1000吨,但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徘徊在300吨。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而是浆源不够”。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共计30家,其中10余家处于半停产状态,正常生产的只有20家左右。
“华兰生物”的负责人安康表示,2004年以前,全国血液制品企业血浆供应量在4500吨到5000吨之间,现在下滑了50%以上。需求却在急剧上升。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