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国有商业银行五年来如涅槃凤凰一般,旧貌换了新颜。
9月25日,中秋佳节,中国建设银行将正式登陆A股市场,超过500亿元的募集规模,将使得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A股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IPO。
届时,建行将在A股市场实现与工行、中行、交行等银行的圆满会师,成为第四家A+H两地同时上市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然而,五年前,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困境,当时很多国际机构甚至声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在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部署国有商业银行改革。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运用国家外汇储备等补充资本金,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这场历经五年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如今迎来了收获期。
“国家队”脱胎换骨 数字最能说明变化。
2002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1.4%,资本充足率除了中行达到8.15%外,其他三家都在7%以下。
五年后,截至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7%、13.39%、11.34%和14.17%,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3.29%、3.56%、2.95%和2.06%,净利润分别为413.9亿元、295.43亿元、342.55亿元和89.18亿元。
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接近国际较好银行的水平,正努力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迈进。
巨变不仅仅是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在体制上,改制银行也从原来的国有独资脱胎换骨为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改制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而不像企业,非财政却又履行着诸多财政职能。与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相伴的自然是效益低下。改革者们毅然选定了艰难但彻底的整体改制之路,并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从实践看,正是这些操着洋腔洋调的战略投资者们,不仅给国有银行带来了先进的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理念,而且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受到国际资本的热烈追捧。
上市只是改革的第一步 “与世界大银行相比,上市仅仅是银行改革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一系列艰巨的工作要做。”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如是说。
央行金融稳定局日前撰文指出,从银行内部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公司治理还不完善,内控机制仍不健全,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分支机构和基层网点改革还需深入,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总之,与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工行总市值已经超过美国花旗银行,成为市值世界排名第一的大银行,然而,无论是盈利能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还是资产质量,没人敢说工行同样超过花旗银行。正是看到了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如何尽快打造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银行,成为下一步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的着力点.
对此,专家建议,首先,必须切实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监督、促进和约束作用。包括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国际监管标准规范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保持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的稳定和提高,树立我国银行业的良好形象。
其次,加快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包括金融产品、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的金融创新。继续支持大型商业银行稳步发展综合经营,不断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支持大型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此外,一个真正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必不可少。这是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依然薄弱的环节。虽然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等公司治理的架构已经按照国际标准基本搭建完成,并开始发挥作用,但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实际运作机制尚需进一步理清。
在用人机制上,如何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改革的难点。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曾深有感触地说,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银行必须人强。“设备的更新升级可以通过引进很快实现,但人的专业素质、观念、理念却不是这样。而这对于一个国际一流银行来说恰恰是要害。在我看来,这是办好银行的灵魂和深层次矛盾所在。”
应该说,上市只是迈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尽快成为国际一流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下一个五年,国有商业银行会变得更大更强。(郭凤琳)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