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的王江最近到陕西延安考察项目时,被满目的绿色震撼。他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到过陕北,印象中风沙漫卷,真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层林绿染了。”他很快与延安签订了投资意向,并称其为“绿色项目”。
谈及陕西的“绿”,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十分兴奋,他说:“岂止延安,现在陕西全省都在快速地绿化。”据他介绍,陕西自1999年开始启动退耕还林,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完成计划任务3209.5万亩,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的25个省区市中均位居第一。通过退耕还林,陕西的生态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92%增长到2006年的37.26%,净增634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万平方公里,累计达到8.7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4%;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3亿吨。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说,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全省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陕西省之所以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是采取了三项重大举措。一是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相结合。2003年4月,陕西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封山禁牧,结束了重造轻管、牲畜对新造林地及幼林地危害的被动局面,使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二是退耕还林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为了达到既能退耕还林又可富民的目的,陕西省严格执行林种比例规定,生态林必须达到80%以上。对20%的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选好树种、品种,实行集约经营,培育林果主导产业。三是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为了将退耕还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陕西在发挥各级政府统一规划、抓点示范、资金扶持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政职能推动作用的同时,按照中央政策精神,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办法,明晰和延长土地使用权,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政策,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退耕还林的政策使陕西群众大受其益: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畜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畜”转变;三是户用沼气得到迅速发展,煤、太阳能、天然气等逐渐取代烧柴,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的新选择。此外,退耕还林使得全社会生态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在退耕还林中明显感受到生态改善的无穷益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也因势利导,把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许多地方提出了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等。(记者刘晓辰)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