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美联储大幅降息以来,纽约汇市美元兑欧元比价连日下跌,欧元兑美元比价突破1∶1.40。从美元双边名义汇率变动来看,自2002年初以来,美元兑欧元基本呈贬值之势,在5年半的时间里贬值了约36%。
同期,美元兑日元也是总体趋向贬值,共计贬值约13.9%。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走势来看,美元币值从2002年的最高点一路下滑,至今已降了12.3%。由此可见,美元贬值长期化已成定势。
“弱势美元”纠正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
美元长期贬值,在相当程度上是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美国政府采取“善意忽视”外汇政策相结合的结果。由于世界市场过度依赖美元,美国几乎可以不顾忌美元汇率的变动。在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积累的情况下,美元贬值是纠正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重要途径,符合美国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也对美元汇率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0年至2004年间,美国曾多次大幅度降低官方利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也紧随其后,但减息幅度远小于美国,以致双方利差在这一时期发生逆转,终于在2002年初出现较大缺口,持有欧元显然更有利差优势。这与同期美元开始大幅度贬值的过程吻合。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以及通胀指数的不断升高,全球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直到2006年8月,美联储才停止加息,但欧洲和日本的加息进程没有停止。
官方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以套利为目的的货币交易活动。2007年,在美国与欧元区和日本的货币政策非同步的情况下,由于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带来流动性紧缩,美联储于9月18日采取了4年来首次降息行动。而欧洲中央银行方面,因为担心通货膨胀,兼之其一贯秉承的保守作风,则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放松货币政策。美欧利率政策的取向不同导致了双方利差进一步缩小,这对美元相对欧元贬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元汇率走势也深受利差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与利差直接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套利交易”,成为近年来影响日元汇率的重要因素。
美元资产价值萎缩动摇美元国际货币地位
事实上,美元贬值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纠正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造成了美元资产价值缩水,带来美元资产需求的减少,动摇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目前,美元资产最大的持有者包括欧元区、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美元贬值使世界范围的美元资产持有者承受了巨大损失。以欧元区为例,2004年底,欧元区所持美元资产总额近3万亿美元,相当于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意味着,美元对欧元贬值30%,欧元区要损失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10%的财富。
美元贬值以及世界范围盯住美元,助长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刚刚发生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收缩,实际上是过去几年中全球“流动性”泛滥的结果。美联储多年来实行的刺激性货币政策,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盯住美元的新兴国家不得不跟随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于是,当美元在2002年初开始贬值时,新兴市场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以确保盯住疲软的美元,其结果是,这种同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
美元贬值还会带来美元减持风险。各国中央银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回流到美国,成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重要来源。换个角度讲,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国央行继续持有大量美国资产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外国央行是否愿意继续干预外汇市场,以防止其货币相对美元升值;二是外国央行是继续保持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最大份额,还是进行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小幅度地实施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而任何大幅度的美元减持,都将带来美元的崩溃,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