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水没减产!”重庆大足县旭光村村民赵忠良说,去年农业综合开发把渠修到了家家田头,今年排涝就派上了用场,一穗稻谷380多粒,一亩能收1000斤。
走进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昔日一片片“旱岗子”、“泥巴田”,如今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实施20年来,使5.22亿亩“望天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2亿多公斤。
这是了不起的数字!它印证了农业综合开发20年的显著成效: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不断为农业“强筋健骨”,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集中力量办大事,规模开发,不撒胡椒面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农业综合开发要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关键问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国说。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一直秉承这一思路。
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粮食产量占全国73%。可以说,稳住了粮食主产区,就稳定了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局,就打牢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农业综合开发明确了重要任务: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大力支持中低产田改造。
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就不能撒胡椒面。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投入不断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集中,突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近几年,每年新增中央财政资金的80%以上投入到粮食主产区。
为减轻种粮农民的负担,从2006年起,核减粮食主产区和财力较差的中西部省(区)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债务44.86亿元,使一些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为确保规模开发,连片发展,从2004年起明确要求,每个开发县每年只能安排1—2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年度治理面积平原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
从数量上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减少了,但开发规模扩大了,开发效益提高了。
如今,不少项目区成了当地农业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样板、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农民称农业综合开发是“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扶龙头,建基地,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提升农业整体水平,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使一批实力强、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大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湖南祁阳县整合支农资金500多万元,扶持湖南银利来公司建成年产4万吨精米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带动了2万亩绿色大米基地,带动了1.2万农户增收。
据统计,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扶持农产品加工项目5600多个、农业生产服务项目705个。通过产业带动,使传统农业一步步从散乱低效向集约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为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了对优势农产品的扶持力度。1994年至2006年,共建设优质高效种植基地1669万多亩,发展水产养殖721.03万亩,使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赣南脐橙,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30万亩发展到150万亩,成为世界一流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带动了10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正释放出强大的产业效应,成为2200多万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人均增收达到510元。
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带动了各方投入
发展农业,离不开投入。20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从1988年的5.03亿元,到2007年的123.7亿元,年均增幅18.36%,共投入资金992亿元。这是中央财政支农的一笔实实在在的投入。
但扶持农业决不能光依靠中央财政,重要的是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带动各种力量投入农业。
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为解决地方财政资金配套难的问题,大幅调减了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其中粮食主产区降幅达42%;对中央财政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资金,实行全部无偿投入;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农民筹资投劳占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从1∶1降低到1∶0.5;采取贴息、投资参股、有偿无偿相结合等方式,吸引银行、企业等资金的投入。
经过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就像点豆腐的卤水,中央财政资金发挥“引子”作用,聚合各类资金,合力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初步统计,20年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金2200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许多地方农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
开发注重综合,农民广泛参与,产生最大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突出特点是“综合”,不光是解决水的问题,而是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综合投入。在一个项目区,综合注入分散的先进生产要素,五指攥成拳,催生出新的生产力。
20年来,项目区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81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12亿亩,新增农机总动力1972.61万千瓦,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许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课题,农业综合开发不断调整思路,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共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24亿亩,改良草原(场)4819.61万亩,治理土地沙化面积179.29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345.58万亩。不仅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区老百姓说:“现在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监督、管理,再好的工程也会“有人修,没人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民主开发,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说了算。提起重庆梁平县三秀村的工程,村支书邢白树一脸自豪:“从设计图纸,到工程监督,我们全程参与。”
过去的20年,农业综合开发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依然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