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这个词可能很难和年轻人联系起来,然而,有一种“市集”,不单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还吸引了为数不少的“老外”。
不久前,在北京市中心的南锣鼓巷里,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市集”。从胡同头到胡同尾,摆满了卖“创意”的地摊。
商品有样式奇特的手工抱枕、小巧的环保烟灰缸,更不乏各式各样手绘的鞋子和手提袋……在这条中国的古老街巷,创意牵手传统,充满了别样的活力。
“地摊是一种很随意的形式,更具有民间性,便于组织和交流。有很多设计师、艺术家也是因为喜欢这种平民气氛而有兴趣参与其中。”“创意市集”的发起人刘琼雄说。
刘琼雄是《城市画报》的编辑总监,该杂志于2006年率先在广州推出“i-Mart创意市集”,之后又陆续在北京、广州、上海举办了多场。“北京的文化气氛更加浓厚,类似的群体也更加集中,有很多创意基地,还有诸如798工厂这样的艺术聚集区”。
“创意市集”源于英国,英文名称“i-Mart”,既可以翻译为“点子市场”,也可以代表“我是艺术”。刘琼雄说:“"创意市集"的价值核心是原创。这就使得"创意市集"跟一般的跳蚤市场形成了有效的识别区隔,而这也是接受摊主申请时的唯一衡量标准。此外,它还力求将创意产业化,使其发挥广泛的社会效应,也就是说售卖的东西要有商业价值。”
在谈及创办这项活动的想法时,刘琼雄说:“国内有一些年轻的创意创作群体,他们喜欢原创,但缺乏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国外,类似"创意市集"的这种活动形式已很流行,而创意、创新和创业也是目前国内很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国文化的Peter说,他喜欢市场的环境,这里的商品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刘琼雄说:“南锣鼓巷的这次"创意市集",外国人来得最多。”
在国外的一些城市,跳蚤市场和“创意市集”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创意地摊与原始地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代表着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既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表达,也可以是一种创业方式。在冷冰冰的商业时代,创意地摊的出现,将引导个体之间亲切交流,而且这种方式也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认可。
中国的地摊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摊和摊贩是城市热闹的主流,是我们古老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刘琼雄说,我们举办“i-Mart创意市集”活动,就是希望它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形态和有益补充。它不应当只是创意产业的话题,也应该是城市文化的话题。今后,“地摊”和“赶集”将不再仅仅是老一辈的回忆了。
目前,“i-Mart创意市集”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年轻人交流性创意平台和本土创意力量聚会形式,拥有创意大讲堂、艺术书店、行为艺术、创意性产品发布会、“炫”设计大赛、原创乐队表演、原创潮流秀、主题派对、手绘T恤衫、街头舞蹈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创意市集”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想法等待去实现。刘琼雄说:“我们想把这种形式长期化,定点定期举行这种"市集",就像以前的"赶集"。我们不期望能做得很大,但它是开放的、自由流通的。我们也希望人们形成一种习惯——想买某种创意产品,可以定期去固定的场所寻找。”
如果您错过了上次的“市集”,不必遗憾,“创意市集”将经常举办,哪天您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创意去“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