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大城市近郊区的西青区,不断转变观念,勇于突破自我,在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农村发展,真正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在充分挖掘农业内在潜力的基础上,着眼于围绕城市,依托和利用都市资源与市场,促进城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在推进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上大做文章,初步形成了开放式、高品质、生态化、都市型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这样既服务了城市,又富裕了农民,为城市与农村,市民和农民找到了最佳契合点,使农业这个第一产业的传统概念有了新的内涵、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推进产业化
西青区是本市传统的“菜篮子”供应基地,菜、鱼、肉、蛋、果生产在本市占有重要一席。为了解决农民最关心、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西青区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延伸。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强服务等多种措施,加大对区内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国家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家,10余家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资产千万元以上规模。在全市率先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又通过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还可以通过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利润等二次分配方式,给农民带来实惠。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联通市场的桥梁。目前,全区已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研究协会、水产养殖协会、花卉生产协会、畜禽养殖合作社等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产总额达到1800多万元,吸纳会员2300多名,辐射带动农户1.2万余户,发展种植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分别达到2.5万亩、7.4万亩。西青区的广大农民正在告别一家一户“跑单帮”式的传统生产经营,依靠协会“抱团”闯市场。
二、发展生态观光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青区将生态农业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引导农民发展名特优新精品农业,在本市率先探索南菜北种、洋菜中种,形成一批精品蔬菜、花卉、鲜食玉米、观赏鱼等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积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实行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吸引更多城里人下乡来休闲,将“一产”变为“三产”。
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西青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各自产业发展为中心的4大特色休闲基地。依托中北镇百年花乡的历史底蕴,建成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曹庄花卉市场,分别成为亚洲和华北地区之最;依托杨柳青镇大柳滩村的产业优势,建成万亩果园摘采园,并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成为该村的旅游品牌;依托辛口镇传统蔬菜基地的资源优势,建成第六埠精品蔬菜示范园,吸引市民参与蔬菜采摘种植,成为国家级精品蔬菜种植基地;(下转第2版)
(上接第一版)张家窝镇凭借“百年枣乡”的传统,还吸引外资建成津西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冬枣采摘和生态观光。
三、科技武装农业
依靠科技致富,西青区带有鲜明的都市特色。他们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区内集中分布的优势,借助“外脑”与专家教授“联姻”,让农业尖端人才参与生产经营,大大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西青区第六埠村为了发展精品蔬菜,聘请了我国著名的蔬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王炳君教授等四位著名专家,担任农业协会理事,帮助他们提供科技指导、信息服务、经营决策。在专家的指导下,该村已从国内外成功引进30余种蔬菜新品,每亩效益都在15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此外,该区着力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培育更多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组建了农民远程教育服务培训中心,完善了9所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4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1.5万人取得绿色证书,4.8万人取得蓝色证书,1700余人成为农村经纪人。鼓励有市场经营能力的人离土离乡,到大城市开拓农产品销售窗口,让更多农副产品进入城市、超市、商场。
本报记者 张立平 通讯员 翟金良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