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检索:55岁的陈国祥是北京城建建设公司吊装分公司塔吊拆装班的一名普通工人。37年的时间,他一直与建筑工地上的塔吊打交道,对于塔吊的历史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
陈国祥说,过去立塔和现在立塔截然不同,原来的习惯做法是先将地基夯实或做1层3∶7灰土垫层,再铺碎石道砟,然后安放木轨枕,在木轨枕上铺设钢轨。
这种做法木材消耗量大,使用寿命短,对重型塔吊极不适宜。而且过去立塔由于没有机械设备,都是人工操作安装,靠卷扬机拉,靠人力往上拽,一台塔吊从安装到正常使用,最快也需要一个星期,等到塔吊立好后,控制塔吊运转的信号工还要在塔下吹哨进行指挥。
“现在,已经变得你不敢相信了。”老陈笑着说,现在立塔吊,在夯实的地基上架设钢筋混凝土底板或钢筋混凝土轨枕梁,在底板或轨枕梁上用预埋件固定安装工字钢,然后再在工字钢上安装钢轨。基础铺好后,再结合45吨到160吨不等的大型吊车辅助立塔,一台大型C7022型塔吊,只需一天时间就能安装完成,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手持对讲机在现场对塔吊的升降就能指挥自如,再也不用使劲吹哨子了。”
陈国祥所在的吊装分公司“快速拆装班”不到20人,可不论是北京还是在外埠的工地上都留有他们的足迹。他说,不光是塔吊的安装,就是塔吊本身的变化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据陈国祥回忆,1985年时,吊装分公司使用的第一台塔吊是北重机械厂生产的60/80塔吊。当时所施工的工程为6层砖混楼,塔吊的安装高度15米,臂长18米,吊重3吨,起重力矩和最大起重量都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几千平方米的普通住宅楼,施工三四年才能完成。
“1990年,我们从法国引进了H3/36B自升式塔吊。”陈国祥清楚地记得,无论从性能品质上,还是技术含量和使用效率上,这在当时都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设备。
“该塔吊臂长60米,自有高度79米,能够承接上百米的超高超大建筑。购进该塔吊后,我们承接的第一栋高楼是永定路国家计委宿舍楼。该楼设计高度24层。由于有了先进设备,使得公司在当时成为北京建筑市场的领跑者,也使公司进入了高度机械化施工的行列。”说到这里,陈国祥充满自豪。
“目前,公司参与建设施工的"鸟巢"工程使用的是吊装分公司FO/23B、H25/15型塔吊。这种塔吊抗倾翻稳定性好,自由升降,安全装置灵敏可靠、制动快,起重量大,最大吊重12吨,卷扬机转速达到了60米~80米/分钟。”老陈说,“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化设备,才实现了"鸟巢"工程的日新月异。”
想到现在就要退休了,看着这些造型各异、精美恢弘的建筑,老陈说,不知道以后的塔吊还能进步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