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增长迅速。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报告指出,2003年至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的近两倍;年均增长26.1%,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速高15.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项目完成投资21178亿元,占全国的53.0%,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也带动了其它资金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陕西宝鸡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电东送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使我国电力等能源工业紧张状况得到缓解,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以来,我国新增了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能力,国民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确保了农业高产稳产,连年丰收。二是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四是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以及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的公用邮政网络。五是城市公共交通、绿化、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报告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记者程瑞华)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