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晨曦 智利“火炮”冈萨雷斯、西班牙名将罗布雷多、瑞士“公主”辛吉斯、美国“大妞”达文波特……众多国际“大腕”在2007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硬地赛场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对决,令人眼花缭乱的对攻让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网球运动洋溢着青春、热情、健康和活力,象征着高雅、悠闲、美感和时尚。眼下正在进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中国网球的“当家人”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动情地说:“我一点儿也不想掩饰我内心的喜悦和骄傲。
以前网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高端一族的运动,而今天网球已走近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网球,并投身到这项原本就属于大众的运动。”
顶级赛事掀起网球热
“今年美网的女单冠军是谁?”“历史上最年轻的澳网冠军是谁?”2007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外场趣味答题展位前聚集着不少网球迷。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里人气很高,答对了有奖品,答错了长知识。”不一会儿,Kappa展位前也排起了长龙。原来“Kappa炫动中网”主题活动推出了“2小时内学会打网球”的体验课,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所使用的训练场地只有正规场地的1/4大小,“球的气压小、球速慢,只要3次课学员就可以掌握打网球的基本动作了。”刚体验完的贾先生一下就上了瘾:“以前总觉得网球又深奥又乏味,没想到这么简单还挺有意思,我打算和儿子一起报名学习。”
几年前人们提起网球,第一感觉是“贵族运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第一枚网球女双金牌把“网球”带到了中国,而同年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到来,让北京老百姓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真正国际顶尖水平的网球赛事。当背着酷酷网球包的人们成群结队地闪现,喝着大碗儿茶的北京老百姓意识到,又一个国际化的新鲜玩意儿在北京呱呱坠地了。这项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的网球运动,近几年已在京城悄然兴起。3年前曾到中网采访的路透社记者今年再次来到中网赛场,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记者未曾料到,在北京竟突然间出现了如此多的网球迷,“中网把北京人都赶到网球场去了”。据北京市网球管理中心的抽样统计,全市每月至少打一次网球的人数有十几万;每周至少打一次网球的人也有上万名。中国网球协会的贾晶哲说:“以中国业余网球公开大奖赛为例,1998年北京地区仅有几十人参赛,而今年报名人数已达700人。”北京城区一家网球用品专卖店的老板说,自1996年开张后,他这里球拍的销量平均每年的递增率大概为15%。
集健身、交际、文化于一体
在朋友圈里素有“吃喝玩乐活地图”之称的汪先生,一连3个周末拒绝了“出游队长”的美差,因为他已经和自己的网球教练有约。“每个星期日上午8点半,我都会去打网球,已经坚持8年了。现在如果有一次没打,就浑身不自在,似乎少了点什么。”一个毛茸茸的小绿球,为何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一次次跑动跳跃、挥舞球拍,不仅能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还能给周围的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30岁的刘女士提起网球来滔滔不绝:“工作繁忙,我曾一度忽视了健身,上3层楼就气喘吁吁。后来朋友约我去打网球,我心想一个女孩子跑得汗流浃背,实在不雅观。可真打起球来,那种感觉真爽快!更惊喜的是,打了一段时间后,我不仅上楼不喘了,体重还下降了4公斤。”
网球还是一种交际手段。打上一局球,球友之间的感情也随之增加了几分。在首都经贸大学读研究生的小张说:“我们班上打网球的人很多,在休息的间隙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与其他前来运动的人沟通,以球会友,这是我打网球的一大收获。”
诞生于英国的网球顶着贵族头衔,自然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网球场,你感受到的疯狂不同于足球场的奔放和赤裸,这种情感的释放很有礼节。”刚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小吴说:“家人希望我上大学前培养一些兴趣,他们认为网球可以培养气质。”虽然此前小吴从未接触过网球,但现在她开始迷上了这项运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别人打,现在轮到自己挥拍了,才真正感觉到它的优雅。”
网球运动也要讲科学
任何运动都有它的注意事项和普及难题,网球也不例外。在中国网球爱好者中,很多人都曾是羽毛球迷。不少人甚至认为,先练好羽毛球,再加把力气,打好网球就没问题了。中国网球协会的贾晶哲告诉笔者,网球运动中最常见的“网球肘”,就是因初学者打惯了羽毛球,对网球拍的重量不适应,对技术动作要求又不严格而造成的。这种肘关节持续疼痛、双臂伸直或旋转动作受限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生活。他提醒网球爱好者,从事网球运动前应先做些准备活动,如慢跑、拉韧带等,最好跟正规教练学习动作。如果在运动中出现十分严重的肘关节问题,需要立即停下来,用冰块冷敷,或者缠上绷带固定肘关节,进行必要的休息。对于网球运动的普及,贾晶哲说:“打网球时挥拍的幅度很大,容易撞墙或者撞人,因此网球不可能像羽毛球或者篮球那样在大街小巷进行。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内网球场的保有量已超过1000块,但相对于蓬勃的网球发展,球场的数量还是少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