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岩(中)在考察设备运行情况。本报记者高莎摄
有人称张捷岩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身为一个局级干部,却发明了数十项节能、节水技术,为单位节约450万元;他在国外学习过三年,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工程师职称,但仍然坚持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而在中央国家机关,获此殊荣的后勤工作者还为数不多;他曾是空军特种设备技师;当过厂长;做过四星级酒店副总……张捷岩干哪一行都是有声有色,不辱使命。
9月11日,在张捷岩那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他。这个黑瘦的中年人,原来是一个忘我工作、热爱生活、幽默睿智的人,他的热情爽朗,使人受到感染。
张捷岩认为,现在一谈到节能减排,有观点认为就是要花钱添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其实管理行为上的节能潜力也很大。他用“洗脚水定理”来形象地比喻:准备洗脚水就很有学问,大概有三种情况:用暖瓶中现成的开水兑上凉水;用一盆凉水放到火上烧开水后再兑上凉水;烧水时人不离火,随时观测水温,合适时关火。第三种情况无疑是最节能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由此来考虑我们的设备运行和管理,如有的浴室用水等都没按这个道理来做,一年四季,无论高峰低峰都是烧到60℃,燃料消耗很大。如果调节了管理方式,不用花钱就能取得明显的效益。
“节约不是节省”,不仅仅是总量的控制。张捷岩接着谈到,现在大家都知道用节水龙头了,但关键是怎么用。水龙头一开如果水流很大,还是很浪费,我们的做法是把水流调小,适用又节约。
自1997年起,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开始实行节约用水制度,使用水量逐年下降。10年来,机关办公人数在增加,但累计节水17万吨,绝招就是暖瓶中节水。机关在每层楼设一个剩水回收池,办公人员将暖瓶隔夜水集中倒进这里,被收到集水箱,经过滤之后,用来清洗机关车辆、灌溉绿地。这样每年有40吨“暖瓶水”得到节约利用。
据张捷岩介绍,他们还对冬季采暖系统加装高效自动排气阀,取代原有的放气阀,每个供暖季可节约用水450吨。对冬季中央空调的新风机组加湿雾化余水进行集中回收,过滤后重新使用,改造后每天节水5吨。
近年来,他带领设备技术处,完成工程改造、革新、维护130多项,共节电约40万度,节水约1.2万吨,节约燃油约500余吨,总价值约合250万元。他带领全处加班近20万小时,他本人义务加班1.25余万小时,被誉为是“在做自己120岁时工作的人”。
如今,张捷岩设计的中央开水系统已连续运行了10年,既安全环保又节省人力和空间,还提高了开水品质;他设计的环保锅炉房,在控制运行成本、提高供暖质量、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北京地区均处在领先地位;他利用涡旋离心原理设计的“循环水固形物过滤器”,目前已被不少单位采用;他主持设计的“热力站自动监控系统”,每年节省燃油180多吨,约合60余万元;他设计的“自动循环变量储能太阳能集热系统”,节省燃油80%以上。
国家税务总局机关连续5年被北京市节水办评为“节水先进单位”,连续6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供热先进单位”。2005年4月,北京市政府给总局树立了永久性的“北京市节水模范公德碑”。同年,张捷岩也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采访结束时,总局大厅里高悬着的大挂钟引起记者的注目,这是张捷岩亲手制作的,表针是他体检用过的X片,带动表针的是一枚5角硬币……无不体现出他的匠心,也不难想象他曾研发负离子发生器,会自制冰箱,修大型冷库。这个挂钟不仅节省了几千元,而且准确无误地走了多年。它仿佛昭示着张捷岩:生活中的哲理和智慧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