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松涛
“现在唯一支撑我继续办下去的动力,就是老人们对我的信任。”北京市昌平区爱地老人颐养中心负责人谷全文无奈地说。
1998年,谷全文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再加上东挪西凑的钱,投入200多万元创办了这家民办的养老院,“当时北京养老院条件很糟糕,觉得老人很惨,就想自己办个国际水准的养老院。
”
“办了刚一年,看到报纸上说,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社会养老成为趋势。我当时很乐观,估计养老院很快会顾客盈门。”
但时至今日,谷全文并未看到这一景象。在他创办的颐养中心,入住率一般都只有五六成,每年账面上差不多都要亏损20万元。
跟谷全文感受相同的还有闻亿,他如今对于自己创办卸甲田园风光养老院后悔不已,“搭进去了大把的投入和七年的时间,却没有回报,要再发展,又没有能力。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民办养老机构的状况都不太好。”谷全文说,能够收支平衡,民办养老机构就很高兴了。
有数字表明,北京市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是双轨制。”谷全文说,公办的养老机构都有政府补贴,而民办的则基本只能靠自己。谷全文以自己的养老院为例,其收入的90%以上靠向老人收费,剩下的则是政府的微薄补贴——一个老人住满一个月补贴养老院100元。
谷全文介绍,北京市属的养老机构基本收费在2000元左右,区级的也在1500元左右,而在爱地老人颐养中心,尽管对自己养老院的服务很有信心,谷全文还是把价格定在每月760元~1860元不等。“不提高价格,养老院就很难盈利,但如果涨价,老人就进不来。”谷全文很苦恼。
因为难以盈利,谷全文很难招聘到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北京某学院曾有30多名大专生应聘到民办养老机构,但不到半年就都陆续离开了。谷全文从部队医院挖到的一个退休医生,也只待了一年。
“因为我给员工开不出他们满意的工资。”谷全文告诉记者,在爱地老人颐养中心,一般的护理员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表现好的能再增加200元,医生的工资也只有1000元。“这样的工资确实留不住人,但我实在没实力开更高的工资。”
谷全文介绍,这样的工资水平,在民办养老机构很普遍。“收费低造成护理不到位,容易和老人、家属发生纠纷,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就已经发生十几起。”“来养老院的老人大多身体状况都不太好,每个老人都像是定时炸弹,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
“风险太大。”闻亿说,“全北京的养老机构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每家的合同都不一样,如果遇到纠纷法院是不承认的。”
在北京大兴区泰福春老年公寓副院长崔艳玲看来,更让她觉得别扭的是老人的医疗问题。崔艳玲说,北京市有5家公办的养老机构被纳入医保,但民办养老机构却一直被拒之门外。“什么时候,让我们民办的养老机构也试点试点,让老人在养老院就能接受医疗服务。”
其实,国家对民办养老机构已经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例如免营业税、所得税,水、电、煤气按照民用价格收取等等。但谷全文告诉记者,这些优惠措施到目前为止,他只享受到了免税收一项,水、电、煤气从来都是按照企业或者商用的价格来收费。“北京市的文件规定民办养老机构免一辆老人用车的养路费,但主管部门从来都不免。这些情况我都反映过,后来都没了下文。”
“从国外的经验看,公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承担普通收入者的养老问题,民办的才是面向高收入的老人群体,咱们国家恰好相反。”谷全文说,很多公办的养老院都是宾馆式的,收费也高,普通人根本住不起。
谷全文认为,养老不是创收行业,更多的是公益性质,需要国家的支持,应该拿出钱、物,加大投入,对民办的养老机构也应该一视同仁。
“我很担心养老机构也走产业化的路子,那样的话将有更多的老人进不起养老院。”谷全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