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雪梅)以通俗开头,以复杂结束。昨晚,郭文景作品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上演,由新到旧,中国爱乐乐团在余隆指挥下,先后演奏了音诗《江山多娇》(2007年)、竹笛协奏曲《愁空山》(1995年)和交响合唱《蜀道难》(1987年),渐入佳境的音乐也让观众一步步走进郭文景描画的中国文化世界。
“尽管我没听过中国民歌,但我能感受到乐曲全部来自中国民歌。”这是曼哈顿音乐学院音乐历史系主任大卫·努恩听完《江山多娇》的感觉。对于中国听众来说,这首乐曲更是亲切,从音乐中听到了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苗族的飞歌、基诺族的竹筒舞、藏族的《雄鹰》和蒙古族的《牧歌》、《嘎达梅林》。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与有些作曲家对民歌传统旋律加和声的简单改编方式相
比,郭文景在现代技法、乐器表
现力和音乐语言上更有自
己的理解。《江山多娇》为弦
乐而作,乐队的个性改变很
大,尤其前两个乐章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小提琴不规则的弹奏,模仿出唧唧喳喳的热闹劲儿,好像女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乐手有节奏地拍打低音提琴琴盒,与弦乐抒情的曲调呼应,描绘出乡间的舞蹈场面。
如果说新作品《江山多娇》三四乐章尚有改进空间的话,后两部作品都是郭文景的代表作,从中不仅看出巴蜀地域文化色彩,更能感受到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文化的偏爱。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用音乐解读中国文学,用音乐再现经典文学。从标题上看,《愁空山》与《蜀道难》有某种联系,因为“愁空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长诗《蜀道难》中的一个句子。前者神秘,紧张,营造出空灵的氛围;后者粗野,狂暴,充满戏剧张力和复杂的交响性。
不管是昨晚上演的作品,还是即将于10月9日公演的歌剧《诗人李白》,以及过往创作的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交响诗《川崖悬葬》,歌剧《狂人日记》、《夜宴》等,民歌旋律、中国文学,是郭文景创作题材中的显性基因,然而,中国文化的光环之下,他的艺术风格日趋个性。RJ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