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日前在江苏南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上作了文化与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主旨演讲。孙部长说:“丢弃传统,割断文脉的发展,往往使城市成为日益增加的、毫无个性的建筑物的堆砌。
如果这样,这座城市的风格和灵魂将随之消失,城市记忆也将荡然无存。而一旦失去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道路。”
新华网昨天的这则报道说,孙部长的讲演中充满了让人感动的人文情怀,让在座的人们对这位中国高级官员平添亲近之感。我想,所谓亲近感之得来,在于对那些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样一位权威人士发出这样的声音,也许意味着某些方面的文物保护政策将进行调整、使城市历史文化不至于继续毁灭下去而带来的欣慰吧。
中国城市的文化风格大多已经不堪提起,在现代化的旗帜下,建设得千城一面。而且,许多原本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对文物的不甚客气——要拆就拆,要搬就搬,也早就变得名不副实。残存的文物建筑,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个个都成了孤岛或盆地。去年我到广州三元里的三元古庙走了走,对照当年留下的照片,发现这个“国保一号”非常可怜,古树参天、波光粼粼的惬意图景,被那条从旁边凌空飞过的高架桥破坏殆尽。保护文物环境固然是一个不低的要求,可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但有一点文化意识,做到相互协调总不是不可企及的吧?
在城市的文化记忆上做文章已经不大值得了。像北京复建所谓永定门、改造前门以期再现所谓古都风貌,这种非驴非马的货色虽然到处都在热衷,但如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一样,高高挂起来了不假,却属于没有丝毫历史内涵的伪民俗、伪文化。那么,还是把着眼点更多地关注乡间吧。再不关注的话,乡村文化的记忆可能由于人地矛盾与自然损毁,也要迅即远去。我就听说,在粤东一些地方,因为人多地少,农民建新房不得不拆老房作宅基地,包括一些很有历史价值只是暂时还没有文物保护级别的房子。相对而言,乡村更能代表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像,更是值得我们守望的诗意家园。
城市文化灵魂消失的罪魁祸首主要在于建设进程中的破坏——拆迁,由人的有意识的行为主导;乡村文化灵魂的消失,多少出于无意识的行为。前不久去了饶平县的围屋道韵楼,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巷隔开,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112架梯;此外,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难得的是,楼内至今还有居民生活其中,真正属于“活”的文物。但是,登楼之后,明显地感觉到该维修了,坚实的墙壁也裂开了很大的缝隙,眺望对面,廊柱都已倾斜。当地人说,他们想维修,但上面不拨钱,无能为力……
道韵楼的境遇该是乡土建筑境遇的一个代表。去年,当瑞典人买下徽州古建筑要整体搬迁到他们国度时,我们截下了,但截下之后怎么办?可能依然是任其自生自灭,像农民说的还不如卖几个钱。我们的城市文化风貌已然消失了,别再失去农村这个最后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建成的新农村也不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并没有一脉相连,那就会跟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留下无法挽回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