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无声中,流淌着音乐和诗歌,”法国哑剧大师马塞尔·马索曾这样诠释自己的表演艺术。
用肢体语言探索生命哲理半个多世纪后,马索的生命帷幕22日在法国巴黎的家中静静拉上,享年84岁。
马索与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并称为20世纪最著名的哑剧大师。
美国流行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即学自马索在一部短剧中的舞步。
哑剧天才 马索的前助手埃马纽埃尔·瓦卡23日说,马索22日晚在家中去世。他没有透露具体死亡原因。马索的遗体预定下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法国失去了一个最卓越的(文化)大使,”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发表声明说。
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评价说,马索拥有非凡的天赋,“能跨越语言的障碍,与每一个人、任何人交流”。
一张涂成雪白的脸,一身横条外套,一顶破帽,帽子上插一朵红花。60年前,马索创造了一个叫做“比普”的小丑角色,一举成名。
此后的舞台生涯中,马索用形体和表情释放了林林总总的人类情绪,几乎从不出声。私下里,马索以健谈著称,但在舞台上,马索只在1976年上演的《无声电影》这部戏中,说出过唯一一个单词“Non”(法语“不”的意思)。
缄默无声,是诗歌,也是音乐。马索说,哑剧中,肢体语言透露了灵魂中最神秘、最本质的渴望。“模仿风时,你就是风暴;模仿一条鱼时,你把自己投入大海。”
马索的哑剧天赋在著名短剧《公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人扮演了公园内的所有角色,从抛球玩耍的小男孩到埋头编织的老妇人。
哑剧复兴者 喜爱哑剧表演的人们认为,马索凭一己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废墟中重新振兴了哑剧。他于1949年创建的马索哑剧团是当时欧洲唯一的哑剧表演团体。50年代中期,马索在美国的巡演获得巨大成功,一举奠定国际明星的地位。
七十年代,马索成立国际哑剧学校以传承香火。他还积极把哑剧推广到欧洲以外的地区,把“比普”形象带到了墨西哥、澳大利亚和中国等陌生的土地上,使哑剧在国际戏剧界地位日隆。
马索自称,他的哑剧艺术不仅汲取了卓别林、基顿等前辈的成就,还从中国京剧、日本能乐等东方的古老戏剧中吸收了许多形体表现手法。
一次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马索自信地认为,自己一手复活了哑剧艺术,如同“(安德烈斯·)塞哥维亚在吉他演奏、(巴勃罗·)卡萨尔斯在大提琴演奏中所作的(贡献)”。
马索生平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是与偶像卓别林的邂逅。1967年的一天,马索在巴黎奥利机场候机时,突然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名老人过来,那正是卓别林。马索鼓起勇气走向卓别林,作了自我介绍。马索亲吻了卓别林的手,还拿过卓别林的手杖,模仿走了几步。当时年已78岁的卓别林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激动地热泪盈眶。
活到老,演到老 马索1923年3月22日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原名马塞尔·曼格尔。他的犹太人父亲从事屠宰业,但有一口不错的男中音唱腔。在父亲影响下,马索从小进入音乐和戏剧的世界。
二战爆发后,德国侵入法国,马索全家逃往法国西南部。为躲避纳粹迫害,马索改换了带有犹太人特征的名字“曼格尔”,自此以马塞尔·马索出现。
战争期间,马索加入了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44年,他的父亲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死在里面。
巴黎解放后,马索开始了表演艺术家的生涯。他拜巴黎哑剧学院创始人艾蒂安·德克鲁为师,潜心学习哑剧艺术。1947年,在巴黎左岸一家酒馆的小舞台上,马索的终身“标签”——小丑“比普”首次亮相。
马索谈及“比普”这一角色时曾说,“比普”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是他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在一个充满不公、美丽而脆弱的世界里,孤身奋战”。
年事渐高后,马索仍不倦地在舞台上伸展肢体。77岁那年,马索举行最后一次环球巡回演出,随后宣布告别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
大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曾这样赞誉马索:“我把可见的东西变成不可见,你却把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冯武勇)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