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协会”:农村党建新创举
实践出真知
梁 健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采取“支部+协会”的基层党建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目前,全县9个镇已成立了11个专业协会,协会会员已达8000多户,其中党员户1150户。
“支部+协会”应运而生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乳源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林、牧、副、渔、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出现了许许多多规模大小不一的跨行业、跨村组的基地、大户、联合体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如乳源必背镇的养猪协会,已形成了跨村委、村组发展规模;大布镇的荷兰豆协会还跨出了传统的镇级规模;甚至在同村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组织群体,最典型的是桂头镇杨溪村,有种马蹄、种蔬菜的互助组织,也有种香芋的互助团体。这些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以村、组分块设置的村党组织的传统模式,难以对诸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跨村、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优化配置,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把不同村、不同组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这个问题摆在了基层党组织的面前。为此,乳源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以“支部+协会”的模式,主动领办、积极介入、扶持引导、协调服务专业协会,为专业协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支部政治优势与协会经济优势有机结合
“支部+协会”这一党建模式的成功实践在于,把党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过去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共振。
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有力抓手。在党支部的领导、引导和支持下,专业协会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机制,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促进了协会的健康发展。党支部通过坚持党管协会的原则,把党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任务,同农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党支部通过协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了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市场观念、集体观念和团体精神,引导妥善处理农村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了农民的教育管理工作。
把更多的优势人才聚集到党组织中来。各镇、各村党组织通过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培训服务,向农民群众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知识,提高了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今,全县已有34名专业协会中的经济能手在“两委”换届选举中进入村“两委”班子。
“四立足”促进规范发展
立足党组织优势,助推协会发展。要坚持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的原则,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协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在协会的发展过程中,县镇党委和协会支部发挥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保障作用、协调服务作用、宣传动员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立足当地实际,抓准建会时机。支部与协会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要使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必须有其相应的产业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产业基础就是必须注重在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建立协会,使协会的发展有一定合理的产业空间。组织基础就是协会中具有一定数量的党员队伍,而且这些党员能够在协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基础就是群众对协会发展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
立足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协会的组建和运作,必须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协会的发展。组织、农业、民政等部门和各镇党委、政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要求,逐级明确职责任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协会发展。
立足面向群众,完善协会功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最终落脚点,依托协会认真解决协会会员自身难以解决的销售、资金、技术等问题,完善协会的服务功能,使农民群众在协会中得到实惠,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协会的积极性,增强协会的活力,确保协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系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