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衡阳抢险英雄群体”代表与首都高校大学生座谈侧记
本报通讯员 钟魁润 本报记者 朱磊
9月25日上午,阵阵掌声不时打破清华大学校园的宁静。由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总政宣传部宣传局联合举办的海军“衡阳抢险英雄群体”与首都高校大学生座谈会正在这里进行。
宽敞明亮的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大厅座无虚席。当海军“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员代表许永辉、汪宏伟、帅雄星、罗威和张孝春精神抖擞地步入会场时,来自北大、清华的120余名学子不约而同地起立,将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热烈鼓掌欢迎英雄的到来。
面对坐在主席台上的抢险英雄,高校学子们迫不及待地一个接一个发问。
“衡阳抢险肯定在你们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永不褪去的痕迹。那么,抢险过后有没有觉得"英雄"二字的压力?”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鲁飞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8年前,我们在那场灾难面前挺身而出,只是尽了一名军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却因此拥有了许多荣誉,也让我们有了许多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各级党组织和官兵对我们的期望。但8年来,我们没有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至高荣誉当作包袱,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化压力为动力,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去实现自己建功大海的理想。”曾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的海装机关助理员许永辉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孟斌问:“瞬间的灾难面前你们是英雄,但英雄却不仅仅诞生在瞬间,你们如何理解英雄这个称谓的涵义?”
现为海军某护卫舰副政委的帅雄星拿过话筒:“英雄不仅仅成就在危险时刻,更成就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科技创新可以造就英雄,携笔从戎可以成就英雄。舞台可以简陋,人生应该精彩;岗位或许平凡,追求应该崇高。如果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身边的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能成为英雄。”一番话,引起了现场大学生的广泛共鸣。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04级学生殷乐问到:“当军人除了具有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曾在舰艇部队当过3年分队长、现为海军工程大学在读博士的汪宏伟回答说:“还需要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只有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永不服输的昂扬斗志以及乐观主义精神,才能攻坚克难,成就一番事业。”
“还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习可以提高素质,素质可以带来机遇,机遇会改变命运。”许永辉又补充了自己的看法。
1个半小时的座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大学生们意犹未尽。清华大学电子系国防生李宗城抓住最后的机会问海军某护卫舰机电长罗威:“你大学毕业到部队8年,始终做到"岸上做客海上为家",为此肯定付出了许多,你是怎么想的?”
罗威的回答掷地有声:“身为一名军人,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豁不出去,他就会一辈子直不起腰来!”
掌声如潮,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
本报北京9月2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