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日报

文明在此 幸福在此

  德庆新貌

  一边是“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农村环境,一边是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两大难题结成一副手铐,困扰着国内不少农村,使得这些农村难以大施手脚。

  德庆拉开“突围之战”的大幕。
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成了“旅游村”,农村出行难、饮水难有了改观,农民有了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一项项得力措施正改变着德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亮点1

  生态文明村遍地开花

  ◎直击 “脏乱差”村庄变身“旅游村”

  德庆县悦城镇翠塘村委会小佑村,沿着装有路灯的水泥村道进村,远远便可望见村前小山坡上一座红柱黄顶的漂亮凉亭,村口文化广场舞台宽阔,小广场边花木扶疏,石凳环绕。较远处的村外,有一排红砖小屋,那是猪的“集体宿舍”;村内,铺上水泥的硬底巷道使小洋楼、红砖屋、泥砖房组成的村庄显得洁净舒适,家家户户的卫生间和城里没有两样。这里描绘的景象,在德庆县764个生态文明村几乎都可以见到。

  村民说,创建生态文明村以前,这里可是另外一个模样。那时,“厕所露天在村头,猪栏牛栏隔床头,污水横流扑鼻臭,饮水卫生无保障”,差不多是每个德庆村庄的真实写照。德庆县委一位干部很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干部下农村有三怕:一怕雨天,道路泥泞,走路像跳舞;二怕内急,入厕太难受,两块木板搭一粪坑上,晃晃悠悠,其臭难闻;三怕喝水,老乡端上一杯热茶,一会就有苍蝇落在杯沿上。”

  农村环境大变样,不仅使村民住得舒服,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利好。官圩镇金林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拓展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建成了金林水乡旅游景点,将整条村纳入了景区。记者在村里见到,有个绿树掩映的小湖泊,一条清澈见底的水渠环绕村庄,村子整洁、美观,且兼具古色古香。该村村委会主任谢汉超说,如今该村成了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旅游村,这两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受旅游业带动,金林村村民兼营第三产业的多起来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解读 “几个一点”突破资金难题

  在山区农村,居住环境差尤其是卫生环境差最为普遍,农村脏乱差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恶劣的卫生环境,与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陋习共存,像大山横亘在几乎所有经济欠发达的中国基层领导干部们面前。

  据介绍,2003年以来,德庆县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创建了764条生态文明村,并按广东省卫生村标准,创建了92个高标准的卫生村。生态文明村总数占全县自然村总数近六成。两项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山区县的前列,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充分肯定。

  德庆生态文明村实现了饮水清洁自来化、粪便处理无害化、人畜分离化、巷道沟渠硬底化、村容环境卫生净化绿化美化的目标,使广大农村卫生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决了农村突出存在的如厕难、行路难、饮水难、排污难、垃圾处理难等问题。

  创建生态文明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大的村子要十余万元,小的村子也要七八万元。要改造成百上千条村庄,资金从哪里来?对于财政吃紧的山区县,这是道难迈的门槛。

  德庆县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其中,省、市扶持约占10%,县政府支持约占20%,部门扶持约占15%,社会捐助支持(主要是港澳同胞、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约占15%,村集体投入约占25%,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15%。

  当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资金物资使用管理,使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实处,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县财政划拨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减少中间环节。每个创建村成立资金物资监督小组,防止资金物资挪用和管理疏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村集体筹集方面,聪明能干的德庆农民,创造了各种独特可行的筹资方式。武垄镇艳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5万多元。马圩镇云植村将集体山林旱地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23万多元,有效地破解了创建资金难题。

  亮点2

  “金光大道”惠及逾23万农民

  ◎直击 村道硬底化 村民腰包鼓

  2003年4月前,德庆只有310公里村道实施硬底化,由于原有村道年久失修,桥涵承载力低,路面毁坏,难以行车,村民饱尝“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扑面”、“产品难运出、商家半途走”的痛苦。

  以前,马圩镇云植村的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全村4000亩缓坡山地无人承包。现在,狭窄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全村4000亩山地成了抢手货,经过承包人竞价承包,全部种上了贡柑沙糖桔,昔日荒山变成了金山。

  据了解,德庆已在全省率先,并且比省要求的时间提前6年实现行政村通硬底化道路,被时任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誉为“广东省村村通硬底化道路第一县”,从2005年起,还将硬底化公路延伸至300人以上自然村,目前全县农村公路硬底化里程达760多公里。此外,还对全县农村75座危塌桥梁进行了重建和改造。新圩镇荔岸村的鲍金恒也对家门口的村道心存感激。他细细给记者算笔账:“我家有600棵沙糖桔,村道硬底化前,汽车开不进去,化肥、农药、收果全部靠人工肩扛手提,一棵树一年要多花费3元人工费,光这一项,我600棵树一年就能减少支出1800元。”

  ◎解读 公共事业“升级换代”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

  德庆县在完成了行政村通硬底化道路工程后,针对农村客运事业滞后、行政村的通车率不高的实际问题,为解决农民“出行难”,开通了23条农村公交线路,线路网覆盖全县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惠及全县23万多农民群众,乡镇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达80%,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

  “升级换代”的岂止道路交通,德庆各项公共事业都在加速发展:加大力度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千亩以上农田排灌渠清淤疏通完成了三分之二,现继续筹资对千亩以上农田排灌渠和56座灌溉陂头进行砌石加固,确保农民旱涝保收;村民住房和饮用水也加快改造,近年当地政府帮助1300多户受洪水台风暴雨袭击倒塌房屋的灾民重建了家园,完成了9宗农村饮水工程,帮助3.8万人解决了饮水难问题。

  亮点3

  “文化大户”滋润农民生活

  ◎直击 致富柑农自办娱乐室

  夜幕降临时,德庆县九市镇甘力村最大的一家“文化大户”里,10多张书桌旁挤满了看书、读报的人。屋主李志强和妻子一边招呼着给乡亲们倒茶,一边张罗着指挥开展各项活动。

  “自从我家办成了"文化大户"后,每天晚上都挤满了看书、下棋、看电影、唱戏曲和打球的大小村民。能为乡亲提供求知、娱乐场所,我们感到好欣慰。”夫妻俩看到有这么多乡亲热捧,心里觉得无比自豪。

  据了解,李志强读完书后回乡种柑致了富,去年建起了一幢四层高的楼房。他不满足过着“白天抡锄头,晚上抱枕头”的寂寞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家里办起了娱乐室,买来了影碟机、音响和乐器,闲暇时看影碟、唱卡拉OK、唱戏曲自娱自乐,吸引众多村民前来凑热闹。后来,他利用场地开了间“农家书屋”,买回一批书籍供乡亲们闲暇时阅读。各种需求的村民越来越多,他越办越大:桌球室、乒乓球室、象棋室、篮球场一应俱全。

  每当夜幕降临,百多村民不约而同涌来求知、娱乐,有时多达200多人。村民们说,有了好去处,大家农闲时打麻将、斗三公、聚众斟六合彩、串门吹牛(聊天)的不良现象少了。

  ◎解读 1个行政村至少建1家“农家书屋”

  建设新农村,在不断改善农民物质生活同时,还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德庆县已建成36家有影响的“文化大户”和“农家书屋”,一批农户自办的小型“农家书屋”正在兴起。该县计划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成一家“农家书屋”,今后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捧起书本,获取各种知识、信息、技术,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几年来,德庆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了德城、悦城、官圩、高良、莫村等10个镇级标准文化广场,村级文化广场169个、农民小公园176个。

  德庆围绕农民对文化科技需求,实施文化“六进村”工程,即光纤电视进村、信息进村、书报进村、体育进村、电影进村、送戏进村。如在全省山区县中首个完成了光纤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村村有标准化篮球场”;被中宣部评为送戏下乡服务基层先进单位;被定为全国山区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县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试点。县定出制度组织各部门利用每周一时间,到各行政村和自然村开展图书集市活动,并保证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村镇、级文化站也纷纷设立,文化站有藏书数量可观的图书室,还有阅览室、上网室、棋牌室、卡拉OK室、体育活动场所等,还开办各类文体技能培训班,组织兴趣爱好者协会等等,尽可能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亮点4

  教育发力山里娃受益

  ◎直击 特困女生有书读了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我现在可能在珠三角打工了。”就读于德庆县香山中学的高一女生何建连庆幸自己能延续“读书梦”,兴奋地说出这番话。

  何建连家在马圩镇大益村,一家人仅靠养父每月几百元的打工收入维持生计。去年9月,何建连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级重点高中,但苦于无钱续学,准备辍学外出打工。家访的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一方面鼓励她继续读书,另一方面设法帮助她解决读书费用。2004年德庆县开展“一个不能少”捐资助学活动,筹得资金160多万元,现在,新学期开学,由县政府协调捐助100名特困女高中生的名单中有了她的名字,她不再为没书读发愁了。

  ◎解读 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省内先行

  农村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关键所在。在德庆,教育支出在农户总支出中占着很大比重,也是农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德庆重点解决投入和管理体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德庆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广东省率先进行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完成了省定的28所试点学校中的23所项目建设和撤并任务,此外,德庆还通过自筹资金3300万元,实施布局调整学校13所,新建18幢校舍,新扩建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通过教育布局调整,德庆撤并195间农村学校,全县优质学位由1万多个增至目前3万多个,在解决读书难的同时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德庆加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C、D级危房改造。

  当地还被定为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高考上省3A线人数万人占有数和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均排在全市山区县前列。

  一手抓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也不放松。德庆由政府出资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由他们直接对其他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还与一些高校开展“县校合作”,加强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形成了一套内外互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联动机制。

  记者手记

  农民幸福是新农村建设引擎

  生活在此,幸福在此。走进德庆,我们到处看到的是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整齐干净的农家小楼,潺潺的小桥流水,门口铺着整齐漂亮的脚踏布,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农民告别“出行难”、“饮水难”,当我们看到住着小洋楼的农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丰富的幸福生活时,城乡差别的鸿沟正在我们的眼前逐步消失。

  农村环境整治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难,安居、饮水、交通等民生焦点由一条红线贯彻始终:新农村建设的本色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农民收入,而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农民幸福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不管哪只腿长、哪只腿短,都会拉农村经济发展的后腿,同时也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国内不少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却存在着硬件与软件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了,消费结构却不尽合理,精神生活更是白纸一张。长此以往,新农村建设后继乏力。

  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看到了可喜的变化:让更多农民享受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并非“空对空”的政治文章,而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一点一滴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农村,公共设施硬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种制度保障、倾斜政策也将进一步改变农村在各方面的落后状况,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幸福和谐的阳光。

  德庆的农民们为我们创下了一批先进经验,他们也正挺直腰杆走向新时代。德庆县委书记谭培安坦言:再过几年,珠三角的城里人将要羡慕我们德庆的“山里人”了。因为,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的软环境逐步与城市缩小差距,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成为再稀缺不过的资源了。农民的幸福生活在发展中显得如此真切。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郑佳欣 本版摄影 谈细育

  图:

  德庆的“农家书屋”成为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好去处。

  村村通硬底化公路、村村通公交。

  德庆“文化大户”为群众献上“文化大餐”。

  德庆实现数码电影进村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金林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