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地处贵阳市南郊的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
胡跃平 摄
贵阳,曾经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贵阳的天蓝了,水绿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达到329天。贵阳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二十六位上升到去年的第十五位。
重现蓝天白云
贵阳饱受烟尘之苦有其特殊原因:贵阳多煤,居民生活、街头摊点、工厂锅炉历来敞开烧煤;贵阳又是个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废气尘埃像锅盖一样常年罩在城市上空,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2倍多,总悬浮微粒超标1倍多,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近年来,贵阳市政府投巨资将市属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关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万多个街头燃煤炉灶,改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这些举措使贵阳市在两年内大气污染浓度下降了30%。2000年以来,贵阳市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工程,销毁全市500多台1吨以下的燃煤锅炉,燃料气化率从74%上升到96%。2吨以下的燃煤锅炉也将在今年底以前全部拆除。
省属企业贵州水泥厂、贵阳电厂、贵阳钢厂是贵阳大气三大污染源。贵阳市制订的《贵阳市燃煤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得到联合国开发署的充分肯定,贵阳市因此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城市,得到日本政府7个示范项目(包括治理三大污染源)的10多亿元人民币长期贷款,治污工程正加紧进行。项目完工后,将使目前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再减少一半以上。
去年,贵阳市空气质量2级以上的天数达329天,优良率从2000年的74%上升到90%,今年1—8月,优良率达到97%。贵阳的天蓝了,云白了。
整治好“难明河”“两湖一库”
用3年时间让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变清,是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经市区的南明河段有10多公里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河水逐渐变黑发臭,数百家企业的污水直接排放,沿岸到处是煤灰垃圾,破烂的棚户区遍布河道两岸。其间也曾几经疏浚治理,但均未能根治,南明河被市民痛心地称为“难明河”。
贵阳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诺,3年内,一定要使南明河变清,达到2类水质标准。于是,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39个项目上马:上游2座水库加高扩容,两岸修建58公里的截污沟,沿河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两岸河滨综合景观整治,沿河207家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等等。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工程现已完成大半。现在的南明河,如期变清,两岸树影婆娑,鸟语花香。
今年,贵阳市再次作出承诺,在2至3年内,实现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的水质根本好转,治理方案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确保“守湖有责”,让市民喝上“放心水”。
营造绿色长廊
贵阳市于50年代建起的一条宽数公里、长70余公里的环城林带,像一条翡翠项链把贵阳市环绕起来。2000年7月,亚欧森林会议在贵阳召开,贵阳市又立下了建设“森林之城”的新目标——再建一条宽5至13公里、长304公里的第二环城林带。
二环林带需要在现有林地间再添植30多万亩生态林和大量竹类、果林,形成环状绿色长廊。贵阳市采用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吸引了70多家国有和民营企业报名参与这项绿色工程,两年来,已完成营林面积12万多亩。
育苗、造林均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种苗基地定向培植出胸径4至8厘米的各种大型苗木供林业部门选购;造林公司垫资完工后,林业部门根据成活率在两年内分期付款。这一办法保证了造林质量。
打造“避暑经济”
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最冷的1月日均气温5摄氏度,最热的7月日均气温25摄氏度,而且贵阳云层厚,紫外线不强,宜居宜游。绿水青山,气候宜人,今年9月,贵阳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
良好的环境日益展示出贵阳“宜居、宜业”的特色。去年贵阳引进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06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家,在建和拟建的五星级酒店就有6家。
诱人的凉意,使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夏季,贵州省贵阳市75家星级宾馆和旅游饭店的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人们喜叹:贵阳打造的“避暑经济”到来了!今年1到8月,贵阳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37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多元,同比均增长52%以上。旅游业收入已占全市经济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