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金秋,我怀着十分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跨入了南京政治学院的大门。我和许保福分到了一个班,他瘦高的个子,一双极富灵气的大眼睛在那副金丝眼镜的映衬下更显出他的文质彬彬。他是带着满身荣誉来的,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省优秀三好学生”,一手漂亮的书法更让人羡慕不已。
几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获得了更多的荣誉,优秀学员、学院优秀党小组长,解放军报奖学金获得者等。而他对那些似乎全然不在乎。他向往高高的雪山,潺潺的河水和山上一望无际的森林。本来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大城市,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藏,选择了高原。
他不认为高原能带给他美好的想象,但能给他以驰骋想象的空间,促使自己更好的思考;高原的峻伟和博大使他感受到作为人的渺小,却可以让他更加珍惜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
初上高原,高原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阳光明媚灿烂,天空澄清蔚蓝,河水晶莹透亮,高高飘扬的喇嘛旗和石雕似的藏族民房更增添了几分异域的色彩。
到西藏报到后,他被分到海拔3500米的草原上,担任了一个独立营的政工干事。我们很难有见面机会,只是经常在各类报刊上见到他的名字,是他写的有关那个单位的报道,以及他充满哲理性的散文。他似乎很忙碌,打电话很难找到人。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他对高原藏区的军民关系很感兴趣,打算从民族宗教方面进行一些思索。他顺便告诉我说,冬天草原上的夕阳很动人,有一种璀璨的惊艳之美。那年年底,他的关于高原部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经验材料在军区范围内转发,他也荣立了三等功。
第二年夏天,他被调至分区任宣传干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州报的同志联系妥当,在州报上开辟了国防教育专版,开展国防知识的宣传,每期由他亲自组稿。由于稿件和版面富有特色,吸引了许多的青少年读者,这在当地和分区还是第一次,他渐渐成为大家经常谈论的对象。不久,他又与州电视台协调,在国庆前夕组织了州府所在地的大中专学校学生“国防专题知识电视比赛”,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爱国防的热潮,用很短的时间便把分区的国防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偶尔,他会告诉我说: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所必备的物质,而在高原上这些东西太多太好太慷慨,他已经感到很满足。
又一年过去,电话中时常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他仍然是那么勤奋、积极和乐观,他也常常把他的得意之作寄给我。我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他那双富有灵气的大眼睛和他眼睛背后的思索。
一天,不经意间却得知关于他的噩耗:在冬日草原上进行的一次演练中,他随队负责宣传报道,由于冰雪路滑发生车祸,他不幸遇难。听到这一消息后,我忽然想到了他曾对我说起的草原上的夕阳,那一种璀璨的炫目的光芒。
许保福如同新星一样地慢慢升起,却像流星一样地转眼即逝,消逝在他十分向往和热爱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