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10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正式生效。两年来,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统一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司法鉴定行业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鉴定质量有所提高,鉴定秩序不断好转,司法鉴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逐步建立,“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等痼疾有所缓解,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批依托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质量检测机构等国有优质资源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规模较大、学科交叉、人才汇聚、技术先进,产学研一体化,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逐渐成为社会公共司法鉴定机构的主力军,为加强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今天起,本版开设“公正鉴定”专栏对此进行报道。
本报记者 于呐洋
今年8月,一起有关保险的“自杀”案件备受关注。27岁的女保险员郭某过量服用男友治疗癫痫的剩药,蹊跷离世,她身后留下66万元巨额保险金。围绕66万元保险金的归属,死者家属和保险公司就死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法庭上,保险公司请来3名专家作为鉴定人出庭作证,通过药物在郭某血液浓度中的数值,推测郭某应该服用了20片到40片药。保险公司认为郭某完全没有吃这种药的必要,却服用了超常规的大量药物,可以排除意外服药致死的可能,同时证明郭某是自杀。
在这起案件中,业内人士关注的则是这种专家团形式的出庭作证。“这种专家团形式出庭作证并不多见。”谈起自己这项在北京市尚不多见的创意,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常林饶有兴致。
9月26日清晨,记者走进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看见很多等待鉴定的当事人,有的操着外地口音,有的拄着拐杖,还有的正躺在大厅的沙发上。“现在来我们这里做鉴定的当事人有五分之一是从外地专门找到这里的。”常林说,“我觉得做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只有我们出具的鉴定书公正,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口碑,才能使他们愿意来这里做司法鉴定。”
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原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隶属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司法鉴定领域居于前列,年结案达4000件,处理了大量多次重复鉴定检案,司法鉴定服务领域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所研究人员近10年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业著作近20部。2006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后,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联姻”,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更名为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整体转入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8月,国内第一家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立,并获批建设“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法学学科和法学院校惟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所从事证据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所目前设法医学研究室(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和法医生物学)、法医精神心理学研究室、物证技术研究室、理化分析检验室,拥有技术大楼3000平方米,价值1700万元仪器设备,同时从事科研、教学。
“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种文理交叉在我国并不多见,研究院跨越医学、工学、理学和法学四个学科,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两者相互渗透,交叉领域日渐广泛,有利于教学、科研、检案一体化。”常林介绍说,它的优势在于,不仅有法医学方面的基础,更有法庭科学的知识,这对于以后的发展很有前途。
“证据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的成功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特别是实证研究能力,弥补法学教育试验环节的不足,也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说。
“联姻”之后,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的人员由原来的17人增加到现在的近30人,“新人”们都是博士学历。对此,常林说,过去我们的工作是单一做鉴定,而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产、学、研一体化。鉴定基本理论的研究、鉴定技术的持续创新,使鉴定的时间拥有了深厚的技术基础,第三方证明的地位更加符合公正鉴定的要求,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鉴定模式正在形成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