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招商银行特约 > 喜迎十七大召开最新消息

喜迎十七大:民生和谐看上海

  

  新华网上海9月29日电(记者慎海雄、杨金志)初秋的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喜迎特奥会的招贴画,给这座大都市抹上了一缕温馨。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改善社区医疗和居住环境、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善待农民工……今年以来,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倾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普通百姓解决了一系列急事、难事和忧心事。

  上海,这座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人情味浓了、和谐气氛多了、百姓的生活更安逸了。

  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更多精力用于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把更多财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他反复叮嘱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急难愁,为群众雪中送炭,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润物细无声。纷纷出台的各种惠民措施,折射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首位、以民生促和谐的执政理念。

  居家养老成了政府“一号工程”

  9月24日上午11时,上海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陈蕾医生正在83岁的张月弟老人家里给老人量血压。这时候,楼道里的木质楼梯响起了脚步声,愚园路“乐龄家园”的老人专管员孙其梅走上这个三层小阁楼,手里端着一个密封好的饭盒。这是张月弟老人的午餐:粉皮、肉末炖蛋、黄瓜肉丝、卷心菜汤,还有热腾腾的松软米饭。

  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上海总人口的15%。随着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迎来“银发浪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比例逐年增加。有些高龄老人上菜市场、烧饭都很困难,烧一顿饭要吃好几天。上海市、区政府为方便老人们吃饭、看病等,动了不少脑筋,出了许多实招。

  今年年初,张月弟老人所在的静安区决定把今年的“一号工程”定为“居家养老”服务。“在以往,政府一般都是把重大市政建设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把社会事业作为‘一号工程’的还很少。”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说,“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同样是政府的大事。”

  为了彻底解决老人们的吃饭之忧,静安区布点设立了18个“老年食堂”,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午餐、晚餐,行动不便的还送餐上门。而遍布各社区的卫生中心则随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口味蛮好,花样蛮多,他们做的红烧肉最好吃。”张月弟老人笑着对记者说。像张老这样的高龄无保障老人,每顿饭支付的5元钱里,政府要贴1.5元。在愚园路“乐龄家园”,每天中午都有70多位老人订餐,晚上也有40多位。

  “重大工程有完工节点,而居家养老服务这个‘一号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静安区副区长徐孙庆说,“我们只能做得更好。”

  民工子弟学校摘掉“简易”标签

  9月3日,14岁的张亚兴冲冲地到学校报名,发现校门口原先挂着的“育才简易小学”的牌子没有了,变成了一行金灿灿的大字:“上海浦东新区民办育才小学”。走进教室,他发现墙壁已被粉刷一新,老旧的钢窗被换成雪白的铝合金窗户,学费也减了一半。

  张亚的老家在安徽凤台县,父母都在上海浦东曹路镇种蔬菜。从一年级开始,他就在这所“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直到现在的六年级。从今年新学期开始,上海市浦东新区把育才小学等4所“民工子弟学校”转为区属民办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享受区政府的财政支持。育才小学的变迁,是上海善待外来务工者、平等对待民工子弟的生动写照。

  育才小学有1000多名学生,他们的老家在安徽、四川、河南、江西……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都是上海的建设者,他们对上海比对老家熟悉,甚至不少孩子就出生在上海。

  “学校从‘简易’转为‘民办’后,我们就能享受跟公办教育一样的补贴,每个孩子每年政府补贴1900元。”育才小学校长蔡美荣说,“今年暑假政府帮我们翻新校舍,一共花了66万元,每个教室4个电扇、8个日光灯,都是标准教室的配置。”

  除了政府补贴,孩子们还能共享区里的科技馆、少年宫;学校食堂已通过国家卫生防疫标准检验,校车也“穿”上了明黄色的统一标识。不仅如此,对40多位户口在外地的老师,学校还用公共财政为他们购买了每人每月150元的综合保险。

  从过去严格控制转向管理和服务并重,今年上海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在悄悄发生转变。如为外来人口建立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制度,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由政府出资把来沪人员子女纳入儿童免疫保健服务范围等。“民工子弟学校”也享受了平等待遇。一系列维护外来人口合法权益政策的陆续出台,促进了这座流动人口日增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老公房“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

  家住上海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71号4室的唐沛林、杜菊英老夫妇都是退休工人。他们从1954年住进这间房子,就从来没有搬离过。不过,如今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厨房和卫生间终于变成独用的了,房子的面积也从19.6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

  “这得益于老公房改造。”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说,“虽然没有条件大拆大建,但通过政府的努力进行‘微调’,让居民相对感到舒适,我们做到了。”

  陈安杰所指的老公房“微调”,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即刷新外墙、改平顶为坡顶、更换水电煤管道设备,把原本几户人家公用的厨卫间扩建、改造成各家独用。改造的费用,政府出大头,居民出小头,住户还可以低价买下公房的产权。

  从只有使用权的老公房,到焕然一新、面积增加、厨卫独用的产权房,唐沛林一共只花了2.7万元。产业工人集聚的杨浦区有3万户居民住在这种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公房里,涉及面积60万平方米,目前大多数居民已经在“微调”中受益。虹口、普陀、闸北等其他城区也实施着此类改造。

  “我们干任何工作、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都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群众意识。”上海市市长韩正指出,“通过一件件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广大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党委政府用心,普通百姓有知。上海正用细致入微的实践让市民更舒心、让城市更和谐。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