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区法来拯救湿地草原
法制网记者 李亮
若尔盖的老牧民经常会说“草没了,沙来了”,他们出外若敞着家门,回家后桌子上可以写字。这是对曾经有着“中国最美湿地”美誉的若尔盖草原最真实的写照。
若尔盖“沙化”速度加剧的现实,让很多人揪心。9月22日上午10点,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西乡,由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联合成龙、宋祖英等50位各界人士共同发起的“绿色中国——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行动正式启动,并进行了首批认领沙化草原的仪式,同时沙地治理行动也随之展开。此间,一些法学专家也就立法的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
若尔盖湿地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的川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它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但是现在这块中国最美丽的湿地正面临被黄沙吞没的危险,据统计,目前,若尔盖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6%的惊人速度沙漠化。而且若尔盖草原离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旅游圣地九寨沟只有92公里,按这个速度,九寨沟将很快变成“黄沙沟”。
沙化中的若尔盖湿地
“现在看看若尔盖草原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沙化的伤疤在蔓延。”从小在若尔盖长大的熊慧君忧心忡忡地对本报记者说。熊慧君在若尔盖林业局工作,她小时候在草原上奔跑,一眼望去的都是长长的草。和小伙伴们捉迷藏,只要趴在草里就可以“消失不见”,如今在若尔盖草原再也重现不了儿时的情景。
“喜玛坚”矗立在若尔盖县城外围,在阳光下露出大片的黄色和周围的绿色很难搭调。“喜玛坚”是沙堆的意思,是当地人对县城外慢慢隆起的这片黄色沙坡的称呼,每当一阵风从上面刮过,总会卷起沙砾,“喜玛坚”上尘土飞扬,是离若尔盖县城最近的沙暴源。
但就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自上世纪90年代这里出现了一小块沙地后,沙化一发而不可收拾,短短10年,这里从“繁茂的草地”变成了“喜玛坚”。
若尔盖县可利用草地面积978万亩,其中严重退化草地已达430万亩,占整个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1999年,若尔盖沙漠化草地面积仅为50多万亩。四川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截至2004年,若尔盖沙化草地面积已达70万亩,尚有潜在沙化草地面积91.5万亩,并以每年11.65%的速度递增。草原上原来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多个,20年里,其中200多个湖泊已经干枯,剩下的湖泊面积也缩小了许多。
行走在干涸河床上的老人经常提起,原本不能通行的沼泽现在可以通行,这个小时候的愿望如今得以实现,却来得是那么痛心。
若尔盖大量的“海子”(高原湖泊)正在消失,在若尔盖的黑河牧场,这里曾经以大量的“海子”和黑颈鹤闻名,现在只剩下干枯的河床,再也见不到黑颈鹤的踪影。
在从若尔盖到辖曼的途中,路边经常可以看见大片的沙地,据辖曼乡乡长仁青回忆说,这在以前是绝对看不见的,放眼望去,只有草地和沼泽。如今草慢慢枯萎,1/3的草场都已沙化,沙化最严重的地方每年以200%的速度递增。
各方在行动
若尔盖草原的环境保护问题曾经被多家媒体报道,今年4月份,四川省有关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沙漠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奔赴若尔盖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的问题让人揪心,这片中国最美的湿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若尔盖湿地总面积达250万亩,地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湿地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我国的五大畜牧区之一。如果若尔盖沙化的问题得不到治理,整个若尔盖地区的生态将会遭到破坏,有专家预测,不到20年,若尔盖草原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周边城市将刮起像北方一样的沙尘暴。
拯救若尔盖草原迫在眉睫。
在“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途中,《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深深感受到了这点,调查之后,他在《人民日报》以及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长篇图文披露了若尔盖草原的沙化现状,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赵亚辉感觉到仅做这些还是不够的,作为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发起提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第十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体成员联合50位各界人士共同发起了拯救若尔盖的环保公益行动。
据悉,这次公益活动倡导广泛参与,核心是“认领湿地草原机制”,任何个人和机构只要捐出1350元,就可以领到一个由当地政府颁发的“湿地草原户口本”。上面注明了认领湿地的经纬度、位置、档案编号等,而认领的草地上也将树牌标明认领信息。
打开“湿地草原户口本”,左页是若尔盖县委县政府对认领者的书面允诺,右页则明确了认领者和实施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如下:
认领者权利和义务
权利
1、享有对所认领的沙化草原治理的知情权(包括草原沙化现状、治理措施、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效等等);
2、享有对所认领的沙化草原治理过程、管护情况、资金使用的监督权;
3、享有对所认领沙化草原的全过程治理参与权;
4、享有在所认领沙化草原上的认领信息公示权(由实施机构采用统一树立木牌等形式)。
义务
1、按每亩1350元向实施机构捐助沙化草原治理费用;
2、宣传“绿色中国—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环保公益行动”,发动更多的关注者和认领者。
实施机构义务和权利
义务
1、针对被认领的沙化草原,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严格施工、规范管理,按期完成治理,并确保长期成效;
2、通过邮件、电话或博客等形式,及时向认领者反馈其所认领沙化草原治理的措施、过程、管护、现状等信息;
3、通过博客、网站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沙化草原认领和治理的详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对捐助资金严格执行完全透明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资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度和社会公告,确保捐助资金完全、合理地用于沙化草原治理。
权利
根据治理沙化草原的具体情况设计方案、安排进度、灵活使用资金;对治理沙化草原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可调整设计和施工(应将调整情况及时反馈认领者)。
熊慧君负责“认领湿地”事宜,赵亚辉等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发起拯救若尔盖草原的行动后,打给熊慧君的电话不断,她已经应接不暇。她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已经有134人认领,总共3000多亩。”
法律需要做些什么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控沙治沙就是若尔盖人的共识,在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下,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一些30年前的沙化地带现在是一片片红柳林。
这给了治沙人以希望,但更大的失望也让他们忧虑——治理的速度远远小于沙化的速度。2004年至2006年,若尔盖县治理沙化面积3万亩,而沙化面积却增加了27万亩。这种巨大的差距也迫使治沙人从根本上找原因。
过度畜牧、鼠害猖獗、法规不力是沙化很难治理的三大主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阿坝等县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如今脱水的沼泽地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
根据测算,若尔盖草原最大载畜量为170万个羊单位。但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整个草原已经超过了300万个羊单位,超出最大载畜量一倍。
草原上牛吃嫩草、马吃草梗、羊吃草根,久而久之,恶性循环,造成草原植被流失,沙化加速。鼠害是另一个难题,草原上经常可见脸盆大的土堆,下面就是鼠兔的巢穴,这样的洞穴在草原上无法计算,使得沙化的土地更加千疮百孔。
鼠类之所以增多,是它的天敌减少,“这和人们猎杀鹰有关系。”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对本报记者说,“自然生态是千万年来自然形成的,不能人为破坏,生态脆弱区的原状也不应随意改变”。
据熊慧君介绍,若尔盖有4个自然保护区,但现在从若尔盖草原现状来看,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亟待加强。
王灿发指出,目前中国有自然保护区2000多个,但现状普遍堪忧,有些甚至没有体现出“保护”的行为。“划而不建,建而不管”是对现状最形象地总结,“许多地方跑马圈地般圈上了,象征性地立碑标明‘自然保护区’,然后就不管了,有些甚至连围墙、铁网也没有”。
在我国,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除了上述这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外,还有许多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
王灿发认为这些法律法规中,无一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比如过度畜牧问题,我国草原法中有规定,让农业部门去检查。“可是农业部门又担负着发展农业、畜牧业的任务。显然这样的执法主体就不对,应该让环保部门去管”。
现实中,畜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利弊互相权衡的问题,在有些地方,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互不让步是常有的事。
另外,用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也严重不足,这样也造成人员的短缺。记者多次致电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次无人应答,一次电话接起,对方并不是该局工作人员,同样在等待办公人员,他说这里人很少,找到人很难。
王灿发建议,首先要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区法。自然保护区法在三年前就开始起草,但现在一直没有通过。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比较尖锐、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等,现行的法规已经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亟待调整和完善。因此,在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多年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完善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人员、资金短缺问题;另外,执法不力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去年年底,环保总局发布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其中规定,对于保护不力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降级处理,有关责任人将受到行政处分。
但专家认为,这样的处罚依然是太轻,应该效仿国外做法,对人为原因造成自然保护区环境破坏的责任人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高额罚款。
王灿发认为,此次拯救若尔盖草原的公益活动是筹集资金的好办法,但筹集完后,如何进行监督,如何透明工作,都将是决定这次公益活动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