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西青区张家窝镇丰立起家近10亩冬枣有了新卖法,在镇政府的号召下,他一改往年到批发市场叫卖的推销方式,推出枣乡田园一日游,把城里的顾客请到自家枣园里,让他们边品尝边采摘,平均一天采摘量就达到200余公斤。这一招法不仅以最短的时间卖出冬枣,解决了产品销路,而且还打响了以冬枣采摘为主的体验式农业旅游品牌,可谓一举双得。
在津郊,像老丰这样,将“土里刨食”巧妙地转化成“综合服务”的新型农民可不在少数。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本市农业生产不断闪现新的亮点。在城乡联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本市农业部门及区县政府积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引导农业跳出自身的狭小天地,采取多种招法将菜、果、鱼、花等众多传统型农产品成功“转型”,实现了由一产到三产的跳跃,这不仅使农产品销售走出了一条新型的营销之路,而且也为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搭建了一个共通、共融、共进的舞台。
一、 将旅游与农业联姻
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大城市、小农村,是本市作为国际化港口大都市的鲜明特点,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本市农业精心做好“调”字文章,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效益调高、路子调宽,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渐由传统型向精品型、特色型转变,也为农业产业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本着围绕城市、服务城市的原则,津郊目前已经形成蔬菜、奶业、畜禽、种苗、花卉、果品、水产等近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呈现出设施水平高、科技含量高、引进品种新、市场前景好的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在全市建成百余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休闲产业基地。这些休闲产业基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错位经营,如西青区依靠精品蔬菜、果品种植,发展田间采摘,每年仅采摘业就可为每户农民增加收入近千元;蓟县利用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农家院,建成70个旅游专业村,使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渐转变;宁河、塘沽等区县水面丰富,与养殖基地结合发展垂钓业、当一天渔民活动,深受市民欢迎。还有一些投资商看到观光农业的良好前景,投资兴建休闲型综合农庄,以农业采摘、农业科普、农业观光等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农庄外延,集餐饮、娱乐、水上项目、拓展运动为一体。(下转第2版)
左图 节日期间,郊县无公害果品种植基地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采摘。 刘玉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