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祖彬和“留守孩成长乐园”的孩子们。 |
65岁的廖祖彬原来的工作是林管站负责看林的,因为看山看得好,自己调教出来的几个孩子个个有出息,因而在当地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退休后他的“工作”变成了看孩子——在一个家庭式的庭院里,用一种私塾式的教育,看着一群被称作留守儿童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而这一看就是近十年。
文、图/本报特派江西赣州记者 李栋、刘旦
在江西省赣州市往东南方向一百多公里,顺着通往会昌县城公路旁的一条岔道,往里面走不到一公里可以看见一片树林掩映中的小庭院,这里被称为“留守孩成长乐园”。
1998年春,退休不久的廖祖彬利用自家房子比较宽敞的条件,办起了这个当时叫做“学习辅导小组”的学习班,利用节假日给孩子们补补功课,讲讲故事,教他们写字、作画、唱歌,不收孩子一分钱。
私人努力得到政府支持
最开始时,来这个乐园的只有五六名孩子,围在一张破旧的圆桌边,200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这个小庭院,政府也开始关注和支持,取名为“留守孩成长乐园”,并赠送了书籍、桌椅、电视和简单的体育器械。
走进廖祖彬的小院子,在堂屋里贴着两行醒目的大字:“父母放心赚钱、子女安心读书。”屋中间是一台政府捐赠的34英寸大彩电。旁边两间房是用来藏书的,依靠自己的退休工资和一些捐助,藏书量已达7000多册。
据会昌县小密乡乡政府的干部介绍,小密村人口3024人,70%以上的家庭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也给这个村庄留下至少三百多名留守儿童,主要以八至九岁的儿童为主。
据廖祖彬介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有不少孩子逃学、偷偷跑出去上网,打架、溺水、偷盗等事情都有发生过。而最为普遍的现象是,这些孩子大都性格比较孤僻,不爱说话。
温居京,一个14岁的小男孩,刚上初一,父母在他一出生的时候就去广东揭阳打工了,一直由奶奶带着,留守儿童的特点在他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家里,奶奶根本管不了他;在学校,迟到、逃学、成绩差。在这种情况下,去年爸爸把他带到了揭阳读书。但爸爸妈妈根本没功夫管他,而且见他没有长进,不断地骂他,结果越骂越差。暑假后爸爸又把他送回了老家。回家后,温居京整天骑着自行车东游西逛,有些破罐子破摔了。
对于这个孩子,廖祖彬却有不同的看法,“调皮的学生一般都比较聪明,而整天到处东游西逛,说明他身体好。”在廖祖彬手把手的教导下,过去连书都不想读的差生温居京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还表达了以后要考“北京大学”的愿望。
学校和家庭外的第三条路
事实上,“留守孩成长乐园”类似于旧时的私塾教育,只不过这个乐园是完全免费的。小密乡的曾副乡长告诉记者,办这样的“私塾”,是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空当的一个好办法,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有一个在本村大家都能信服的人;二是要有时间,有教育经验。廖祖彬则刚好扮演了这一角色,在他的这个庭院里,他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家长,他是这群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最可信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