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6日电(记者潘清)从年初上市的中国人寿,到国庆长假前夕重返A股市场的中国建设银行,再到创下A股有史以来最大融资额的中国神华,2007年的中国股市迎来了一轮“H股回归热”。
在上市公司“海外军团”纷纷登陆壮大蓝筹群体规模的同时,人们对于扩容的恐惧感正在明显消退。
此消彼长的背后,中国股市逐渐显现出“承重”的实力。
来自宏源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86家上市公司完成IPO(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达到2983.27亿元。其中,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70家,沪市主板上市16家。
H股回归提速,成为今年以来IPO最大的特点之一。“如果说前8个月是中小板IPO的黄金季节,那么9月就是H股"航母"的"王者归来时"。”宏源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程文卫说。
统计表明,进入9月以来,已经公告的15家公司预计募集资金高达1470.45亿元,与前8个月1512.82亿元的募资总额十分接近。
9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90亿股A股,募集资金580.5亿元,取代中国工商银行成为A股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而短短一周以后,这个纪录又被中国神华的665.82亿元所取代。
与融资规模纪录同时被刷新的,还有新股申购冻结资金总量。数据显示,中国神华网上网下共冻结申购资金逾2.67万亿元,超过中国建设银行的2.26万亿元,创下了又一个“之最”。
根据统计,今年以来短短9个月中,沪深股市IPO和增发合计融资高达4250.36亿元,高于过去5年的融资总额。而截至9月28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25万亿元大关,达到253156亿元。9个月中沪深股市总市值规模增长1.8倍,其中新股上市特别是H股回归“功不可没”。
对于频频创出历史新高、上证综指攀上5500点历史高位的沪深股市来说,“H股回归潮”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市场规模的“膨胀”。
在程文卫看来,为沪深股市注入优质资产以降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是H股纷纷回归对于A股最积极的意义所在。
“尽管2007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与股价的上涨幅度相比仍然略显逊色,整体市场估值高企,使得由业绩和资金双轮驱动的牛市行情正逐步演变成资金的单轮驱动。”程文卫认为。
在高估值的市场背景下,投资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外延式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而这种机会除了资产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存量方式外,更多地通过优质企业发行上市这种增量方式来实现。
“数据显示,建行、中国移动、中国神华按照2007年中报计算的净利润合计高达1624亿元,相当于目前A股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五成。”程文卫说,这些超级蓝筹通过增量发行登陆A股市场,无疑将大大降低目前高企的估值水平。
与此同时,H股特别是蓝筹大盘股的回归,还有望改变目前股指“失真”加剧的状况。伴随股指期货渐行渐近,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金融股权重过大、现有权重股易被操纵等结构缺陷逐渐凸现。H股大量回归构建的“新蓝筹群体”,可对成分股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指数被操纵的可能。
熟悉中国证券市场的人,大多对几年前的“扩容恐惧症”记忆犹新。
在“缺血年代”,大盘股上市对资金的分流,常常会引起二级市场一波持续的下跌。而恢复资金申购方式后,“打新股”的不菲收益又往往吸引投资者转战一级市场,从而对二级市场形成沉重的资金压力。
如今,这种“恐惧”似乎正在悄然消失。在大盘股集中发行的9月,两市股指频频改写历史新高。24日中石油A股发行顺利“过会”,次日建设银行上市,上证综指两度盘中突破5500点整数关口。
“在总市值突破25万亿元的今天,中国股市对于蓝筹大盘股的"承重"能力正在迅速增强。”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在市场资金充裕之下,人们更关注的是蓝筹回归带来的投资机会,而不是它们对市场构成的压力。”
“牛市运行格局不会因此而改变,扩容、震荡、稳步向上的趋势仍将延续。”滕印说,大扩容对部分存量资产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新上市的优质资产将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
程文卫则表示,H股集中回归确实会令市场面临一定的扩容压力,造成阶段性的资金紧张。但这些“航母级”的优质资产作为“定海神针”,同时能起到稳定A股市场、减少波动的积极作用。
“可以预见,在机构资金备战股指期货和长期资产配置的背景下,H股回归有望在A股市场掀起一股愈演愈烈的"蓝筹争夺战"。”程文卫说。
财经观察家侯宁认为,H股的持续回归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政府已决心将证券市场打造成真正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板市场”。
“当然,在股指处于高位的背景下加速H股的回归,一定程度上有扩大现货供给以调节股市温度的考虑,但从长远看,此举等于真正把"国九条"的精神落到实处。”侯宁说。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