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九月三十日,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官兵在进行灭火演练。
新华社记者 杨 光摄
游客来到西藏,布达拉宫是必去的地方之一。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布达拉宫已有1300年历史,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4年,一个班的战士进驻布达拉宫,负责消防保卫工作。后来,这个消防班扩展为消防中队、消防大队,现有官兵28名。23年来,布达拉宫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
今年8月,西藏自治区政府授予布达拉宫消防大队集体一等功,以表彰他们为保护布达拉宫安全做出的突出贡献。
今年9月,公安部又授予这个大队“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消防队伍从无到有,火灾隐患从多到少
1984年6月28日,布达拉宫消防班正式组建。2003年7月,布达拉宫消防中队成立。2005年7月,组建布达拉宫消防大队。他们的使命范围也从布达拉宫扩展到罗布林卡和大昭寺这3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
消防官兵摸透布达拉宫内部结构后,发现里面火灾隐患严重:整个结构为土木石碉楼,大量使用木材和易燃的边玛草,并且存放着众多的织物和经书,耐火能力弱;酥油灯、香炉、焚香台等明火点众多,帕巴拉康殿点着千盏酥油灯;千百年来,朝佛群众习惯于手持点燃的酥油灯出入殿堂。
为了增强信教群众的防火意识,消防官兵与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人员一道,采取“多为信教群众考虑,多为信教群众服务,多与信教群众沟通”的工作方法,苦口婆心地说服劝解。现在,无论是布达拉宫,还是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看不到手持酥油灯的朝拜者。
在消防大队历任官兵的努力下,布达拉宫内的消防系统不断完善,今年国庆前夕,西藏自治区政府又专项为布达拉宫解决了10具细水雾喷枪。消防大队还从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的僧人中挑选出一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培训后分别建立起一支义务消防队,并经常组织他们参与灭火演练。
布达拉宫内藏有大量的经书、壁画等,这些文物既怕火也怕水,消防官兵们为此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防范经验。最近,日本消防协会理事长秋本敏文实地考察了布达拉宫的消防装备后,得出结论:布达拉宫用水灭早期火不现实,现在采取的灭火器、灭火粉的做法切实可行。
巡查走过的路加起来可绕地球两圈半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三大单位是否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西藏的形象和声誉。
每天天刚亮,当朝佛群众开始上布达拉宫时,消防官兵们就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查看朝佛者是否携带火种;早饭后,他们开始一天的巡查、执勤;傍晚宫殿关闭后,他们要一根根灯芯、一截截香头查过去,灯芯若有烟必须掐灭,香炉若有余热必须浇熄。
据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吴志强介绍,布达拉宫消防官兵每天执勤的时间长达17个小时。有人曾测算,20多年来,官兵们巡查走过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2001年7月29日晚,一声巨响,布达拉宫白宫顶部一座五彩宝幢突遭雷击。官兵们闻声立即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交加中用塑料薄膜把残损的宝幢包严实。为再防意外,官兵们雨夜坚守了6个多小时。
2005年5月的一天,大队长洛泽登巡查到布达拉宫金顶时,空气中忽然飘来一股异味。凭着敏锐的嗅觉和丰富的经验,洛泽登判断是电线短路,不到一分钟就找到了冒着青烟的电线。他果断地扳下电源开关,化险为夷。
自消防官兵进驻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以来,三地共消除各类隐患1000多处。
在朝佛信众眼里代表政府,在外国游客眼里代表中国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会客室里挂有一面锦旗,上书“弘扬军人本色,中美友谊长存”,是一位70多岁的美国老太太赠送的。
2005年11月,老人在游览布达拉宫时晕倒了,执勤的战士飞跑上去扶住她,值班班长益西次仁跑到山下取氧气袋。当他拿着氧气袋一口气跑上山时,已是脸色煞白、上气不接下气。老太太醒来后,益西次仁又把她安全护送下山。
“布达拉宫无小事”是消防官兵的一句座右铭。他们深知,在朝佛信众眼里,他们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在外国游客眼里,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今年6月12日,消防战士旦木真在执勤时,发现一名日本游客杉本芳子晕倒,脸色苍白,旦木真判断是因为严重高原反应加上强烈紫外线照射。他转身从一位游客那里借来一把太阳伞,一路奔向杉本芳子,却不慎被一架木梯绊倒。旦木真硬撑着爬起来,把伞撑在了杉本芳子的上方。杉本芳子苏醒了,旦木真却倒下了,经医院检查,左髌骨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即手术。
今年8月初,一位北京游客来到拉萨,当他激动地仰望布达拉宫时,却被陡峭的台阶吓住了。原来他腿部残疾,平时以轮椅代步,而陪伴他的家人也因高原反应厉害,无法背他上山。这时,正在执勤的消防战士周杰走过去问他:“需要帮助吗?”北京游客遗憾地说:“很想上去看看,可我上不去!”周杰立刻蹲下身来,背着他全程游完布达拉宫。北京游客回到家后,写信给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感谢你们培养出这么好的战士!感谢你们为我们普通群众所做的一切,你们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