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丁文亚) 藏身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一座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今天静悄悄开馆。今晨记者探秘了这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收藏的500余方明清科举匾。随着一块块匾额的出身被考证揭示,影响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文化也由此折射出来。
馆藏世界惟一科举门 穿过精美的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记者迈进博物馆正门,一座雕琢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展现在记者眼前。
“这块牌坊的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样的科举门,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曾以收藏古砚闻名业内的姚远利先生对记者说。姚远利解释说,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唐宋时期,虽然在贡院考棚、州县府学和文庙等考试与教育场所均立有这样的牌坊,但其所刻均为龙门、禹门。
不仅如此,此坊为元代所立,而元代百年历史中,仅有40余年实行科举,重武轻文,读书人没有出路。石坊上直接刻“科举门”,反映了汉人官员渴望实行科举的态度。据石刻专家考证,刻有“科举门”的牌坊,不仅国内仅此一件,世界范围内也不会再有。
“状元及第”乃稀世珍宝 在科举门的东西两厢入口,各悬挂一块“点睛”意味的清代匾额:左手为“协辅文教”,右手为“代起儒风”。迈过科举门,一块气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现在记者眼前,此匾正中草书“状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状元及耕读形象。
据介绍,“状元及第”匾为永乐二年,状元曾棨为其江西同乡、永乐九年的状元箫时中所题。题刻为永乐16年,即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589年的历史。而能够题写状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当年这块石匾人曾棨32岁中状元,受匾人箫时中26岁即中状元。
500科举匾藏身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二层,收藏着道光12年同一科状元、榜眼、探花所题写的匾额。状元吴钟峻题写“高步蟾宫”,榜眼朱凤标为翰林所题写的“太史”,探花季芝昌为家乡父老所题写的“匡邪弼恶”。“能收集到同一科的匾额,弥足珍贵。”姚远利说。
馆内,处处可见的是进士“出身”历朝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譬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书写的作品。
在大厅中央,悬挂着一方北京大兴人朱珪的匾额“燕翼诒谋”。朱珪,乾隆13年进士,时年仅17岁,这是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之一,也是北京人里少有的进士。朱珪后来官至一品宰相。
姚远利介绍说,馆中所藏匾额题字中,仅清代状元,就有29位。此外,还有12名榜眼、13位探花题留下的墨宝,而进士所题写榜书更是难计其数。“但北京的状元匾,目前一直都未找到,估计已无遗存。”馆主颇为遗憾地说。
见证千年科举历史
博物馆中还列举了历代北京人与科举考试的渊源。同时,按照北京贡院1比1的比例,再现了号舍考试和“金榜题名”时的原貌。“除号舍、金榜之外,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用数百尊雕像,还原北京建国门贡院考试的现场。”姚远利说。
“匾额见证的是中国的千年科举制度,”姚远利认为,这些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家史和地方史。这些匾额见证中国科举制度,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中秀才须过三试,而之后考举人又难逃“五贡”,从生元到状元,其中的科名和层次,展示中国科举的最基本制度。而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书法家,这里汇集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书法艺术,形成“榜书艺术”。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