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69岁的刘振华老先生也赶了个时髦,在女儿的帮助下在网上开了博客并贴上了第一篇回忆老前门的博文,还给自己取了个深沉的网名“往事钩沉”。面对渐渐逝去的老前门风貌,从去年5月开始,刘老先生就动笔将记忆中的老街巷、老街坊一一变成文字。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又开始学习电脑、自编自打文稿数万字,为的就是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回忆。
刘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在前门一带居住、生活。前门一带的拆迁让他倍加感慨,不禁萌生撰文留念的想法,尤其是对曾经风风雨雨居住了数十年的大江胡同,他更是难以忘怀,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对老胡同的不舍、对老前门的依恋。
在刘老先生的文章里,60多年前的前门大江胡同店铺云集,生意兴隆,布庄、百货商店、车行、印刷、化工等店铺应有尽有,有的是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作坊,有的则是平民老百姓不能涉足的行业工会。刘老先生家位于大江胡同137号的老屋当时也开了一间自行车行。“那时候有做粉刷裱糊的"和顺斋"、卖杂货的"厚德生"、理发的"义盛昌",你别看那时我们生活困难,但做衣服、修车、买东西都特别方便。”到了上世纪60年代,那些小作坊逐渐收归国有,大江胡同也渐渐成了一条以住宅为主的普通胡同,直到去年拆迁。
这些久远的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刘老先生的脑海中,虽然已年近70,但说起那段记忆他总是滔滔不绝,惟一让他遗憾的是,那个年代照相是奢侈的行为,所以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为证。
去年4月,刘老先生家的老屋面临拆迁,看着那些被推倒的废墟,他万分感慨,不禁拿起笔写下了这些儿时的回忆。今年还从零开始学起了打字,用粗大的双手操作起了键盘和鼠标,用“一指禅”、“二指禅”把自己的文稿敲进了电脑。在女儿的全力支持和不厌其烦的教导下,他也逐渐掌握了简单的操作,三个月的时间自编、自校、自打、自印了数万字。女儿还帮父亲在网上开了博客,将文章贴上博客。
刘老先生表示,今后他还要写更多有关老北京、老前门的文章,用这些文字来默默捡拾对老北京、老前门的遥远记忆。 叶晓彦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