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蒙洼蓄洪区一位古稀老人的“梦想之桥”
新华网合肥10月8日电 (记者马姝瑞、蔡敏)位于安徽蒙洼蓄洪区的王家坝,在今年的淮河抗洪中曾经“名震一时”。
在王家坝镇生活了73年的刘克义老汉,一直有一个梦想:在淮河上修座王家坝大桥。
9月底的一个下午,刘克义点燃一支烟,出神地凝望着家门前的那条路。那条每当汛情严峻、淮河告急时就会汇入一片洪水泽国不见了的路。
“蓄洪是必需的,舍小体、顾大体,这么多年蒙洼人早都明白这个理儿了。”刘克义轻轻吐出一口烟说道,“为了保证蓄洪区的安全,政府花了好多钱加高庄台、加固淮河大堤。如今,即使发生五十年一遇洪水,我们的生活也有保障。眼下最盼望的就是改善交通,让经济早点发展起来。”
位于淮河岸边安徽省阜南县的蒙洼地区,有15万人、18万亩耕地,面积183平方公里,因地势低洼而得名。1953年,政府在此建设蒙洼蓄洪区,蒙洼被淮河干堤、濛河围堤、王家坝闸“环抱”起来,日益封闭,尤其是在蓄洪之后,这里与外界连通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
“我们多希望有一个近在家门口、不受任何影响随时走得出去的通道:一座王家坝淮河大桥!”说到这里,刘克义的情绪就变得激动起来,声音抬高许多,嘴唇也轻微地颤抖着。
老人的这座“梦想之桥”连接蒙洼蓄洪区上游的王家坝镇淮河大堤和对岸河南省固始县,一旦建成,将使两岸的人员、物资等交流往来变得十分方便、安全。
目前,散布在王家坝镇的20多个私人承包小渡口承担着两岸的连通任务。这些渡口安全隐患多,运输压力却很大。以每辆车10元计算,最大的李郢村邢郢渡口平均每天渡轮运费可以达到3000元,最高时可以达到5000元。
王家坝镇党委书记刘昌辉告诉记者,相比之下,蒙洼蓄洪区内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少得可怜,还不到2000元,增速也非常缓慢。
“以蒙洼蓄洪区为中心,整个蒙洼地区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农产品如蔬菜、毛豆,以及劳动力资源,之所以长期不能致富,闭塞是最重要的原因。”刘昌辉分析说,“所以刘老才日思夜想着建桥。”
刘克义扳着指头算道,他种了2亩地,一亩毛豆、一亩大葱,毛豆收七八百斤能卖七八百元钱,大葱就更高了,能卖到七八千元。
“可是一涨水,私人渡轮也不准开了,我们这里的毛豆就积压着出不去,只能贱卖到2毛钱一斤,葱也全毁了!”老人心痛地摇头道。
因为一河之隔而损失惨重的蒙洼人为此仔细地算起了“经济账”。
当过多年村支部书记闲不住的刘克义就这样一直谋划着,如何争取国家支持把“王家坝淮河大桥”建起来,把蒙洼的新鲜蔬菜、大葱等农产品通过这个永久通道“就近”卖出去,把想外出打工的人送出去,争取把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000元,让蒙洼人真正富裕起来。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