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已在全国使用。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负责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
从2006年9月起,教材先后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大家普遍反映,这几本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内容上和体例上有较大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权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
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认真上课、专心听讲的学生明显增多,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学生明显增多,课堂秩序明显好转,考核优秀率明显提高。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新课程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内容新,体系新,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与应用性于一体,有助于自己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吸收高校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工程办公室及时组织工程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进行进一步修订。今年,已经组织专家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了修订,目前修订版已经正式出版使用。
记者:工程在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负责人: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它的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为党与理论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工程的实施,大大密切了党与理论界的联系,广大专家学者更直接地了解中央精神,研究成果更直接地进入党和政府决策之中,更好地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二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唱响了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在工程的带动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得到健全、研究队伍得到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自豪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三是促进了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共识。工程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活动,促进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重大问题上增进交流、形成共识。
四是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通过工程的实施,各学科都在一些重大前沿问题上取得了新成果,学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五是开拓了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走出去”进行专题考察,把国外知名学者“请进来”开展理论交流,拓宽了工程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了解。
六是团结凝聚了理论队伍。以工程的实施为平台,以课题组的形式,通过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把全国各地、各个系统、各个学科的精英和骨干力量都团结汇聚起来,有效地整合了队伍。理论队伍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联合攻关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是阶段性的,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工作中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工程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