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6日,第三届卢沟晓月中秋庙会在宛平城举行。走进宛平城,大街两旁摆满各色小摊,包括南来顺、馄饨侯、茶汤李等著名老字号小吃,商贩们穿着统一定制的青色长袍,充满复古气氛;街道两旁的大树上悬挂着鱼灯、宫灯、小猪灯、莲花灯、脸谱灯;各种文化表演和展览从早到晚五花八门,皇帝出巡、舞狮大会、花会走街以及反映老北京风土人情的“胡同张”民间艺术展览、老北京印象绝技艺术团表演等……傍晚,东南角的上空还升起了一轮人工月,和真实的月亮交相辉映。
凝望着天上的两轮明月,不禁使人遐思翩翩。
圆满如中秋,浪漫如七夕,哀思如清明……几千年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牵系着人们对情感的真诚祈盼。而在现代繁华的都市里,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捧使得许多的古老传统渐渐被时尚和潮流所淹没。如今,传统节日的真谛渐渐在人们心目中淡化。就中秋节来说,铺天盖地的月饼广告在引导着人们对物质盲目追求,团圆美满的朴素心愿也被包装在精美的礼盒里,变得不再纯粹。同家人团圆赏月的雅趣和其他许多古老的习俗似乎更多地出现在了学者对于历史的讲述之中。人们似乎更愿意把它们放在博物馆的橱窗中参观,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展。
其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在实实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才能得到传承。我想,举办这样一场庙会,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想起那些已封存在记忆中的风情,唤醒人们真正对于传统节日的热爱吧。生活在继续,必然会有创新和扬弃。我们可以接收外来的文化,可以创造更新的文明。然而,对于一些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忽视就意味着自残。商家和媒体,在这样的活动中,是否也该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呢?
看着庙会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仿佛看到了传统文化隐含的力量。它就像基因一样,埋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传统并没有真的渐渐退出生活舞台,而仅仅是隐藏在了因面对太多选择而无所适从的现代人心中。一旦找到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形式和载体,它就会蓬勃再现在每一个流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人的身上。
“胡同张”民间艺术展览馆张馆长指着一个俏皮可爱的未上色的小兔儿爷说:“这是我闺女做的,小丫头特爱这些……”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