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9年春,一支从浙江来的部队,集结在明朝蓟镇郊外待命,任凭漫天的大雨滂沱,纹丝不动。当时,蓟镇的守军,从将官到士兵,无不为这支部队高昂的士气、严整的军容、严明的纪律所深深折服和震撼。这支部队的锻造者就是戚继光。
这支3000人的部队是戚继光抗倭的精锐部队之一。嘉靖年间,面对日益严重的倭寇危害,朝廷上下都在筹划治倭良方。虽然在前期采取了诸如整饬海防、用间安抚、小规模武力抗击等政策,但效果始终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明朝沿海卫所军队弱不堪用是重要因素之一。位于抗倭一线的沿海卫所军队,多为疲病残疾、老弱不堪之辈,平时的训练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带领军队的将官,“纨绔习深,英雄气少”,因此,当时人称卫所军队是以“无能之将以统无制之兵”。这样的军队当然是不能阻止倭寇入侵的。
面对卫所军队弱不堪用的现实,戚继光决心打造一支抗倭的铁拳头部队。他冲破军队原有的卫所体制的束缚,针对卫所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统御不力的弊病,改弦更张,革新兵员成分,亲自招募了一支以矿工和农民为主的新军。针对倭寇的战术特点,采取了新的编制,以营阵为基本单位进行战斗编组。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造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这两种营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当时武器装备的优长,“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长以救短,短以救长”,人尽其才,器尽其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善于短兵格斗的倭寇无计可施。这种编制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战斗力效益,使“戚家军”迅速成为一支克敌制胜的强师劲旅。
第 1 2页
针对以前卫所军队所残留的疲弱颓废之气,戚继光在“戚家军”中大力强调练兵、练将,练心、治气。他认为军官的素质关系到士兵的素质,只有好的将领,才能练出好的兵来。“练兵之要在练将”。军官只要有了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贞不二之心,才能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即有一尺之才,便在一尺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百里之才,便在百里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各种才能,就在各种场合发挥作用,为国家作出贡献。他指出,一个军官的品德,决定了他施展才能的方向。一个品德优良的军官,能把自己的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一个品德不好的军官,则会把自己的才能用来谋取私利。这种对军官品质和心性的高度重视,使得戚继光在一开始练兵时,就注重培养了一支与以往军队不同的骨干队伍,保证了戚家军的健康成长和壮大。
“战必以练兵为先”,戚继光还要求士兵练实战的真武艺,反对学“花枪”,“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他针对倭寇在作战中常常装神弄鬼,诡谲多诈,在恐吓中快速出击的特点,特别注重对官兵练心治气的训练,以严格的纪律和军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坚强高昂的士气,增强官兵对敌人的心理抗击能力。他所撰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书,写得非常通俗,不仅识字不多的将士能读懂,就是不识字的听别人念也能听懂。为了能让将士们易于接受,戚继光还在书中加了许多插图,有的部分还把分解动作绘制出来,一招一式,勾画十分清晰明了,有利于官兵练习参考,使它便于更好地转化为战斗力。这种扎扎实实搞训练的作风,带来的是军队战斗力的极大提高和“戚家军”连战连捷的骄人战绩。如今,时代变了,战争样式变了,但戚继光优化体制、严格训练的带兵之道,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