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外媒体针对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严重损害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声誉,对产品出口造成了影响。事件背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不可否认,国人在澄清谬误、据理反驳的同时,也应借此进行认真反思,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重塑企业形象,为“中国制造”正名。
当前,提高质量,重塑企业形象应该高度重视企业道德建设。企业道德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石
道德水平影响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哲学的定位,从本质上决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所谓有道德的企业,就是指不给社会带来冲突与摩擦,造成负担,而是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对人的方面,尊重人权,任何制度的制定及完善都重视人性;在对待产品方面,注重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讲诚信、负责任,充分考虑用户利益;在对待利润方面,只追求合理平均水平,视“利欲熏心、弄虚作假”为丑恶。
企业道德决定员工行为方式和职业道德取向。企业道德与该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直接相关。经营者的管理思想、经营追求,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员工。企业的制度规范和精神追求最终将塑造它的员工职业道德标准,有什么样的企业道德标准,也就会有类似的员工道德标准。当这种职业道德标准落实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动中,就会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企业道德事关企业形象塑造
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是企业道德标准的物化结果。企业倡导不顾社会责任和用户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它就有可能选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做假账逃避税收,甚至为降低成本,不顾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也会让员工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毫无安全保障的工作,而不肯对安全设施进行投入,因为投入会加大成本。反之,企业以“诚信、优质、负责”为标准,它就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产品。中华民族崇尚“真”、“善”、“诚”,自古以来不乏典型,同仁堂信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不但坚守“不做假,不降标准”,即使在“非典”的非常时期也坚持不提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企业由此一步步发展壮大,历经300多年而不倒。
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影响企业公众形象的事件一直在强烈冲击着消费者的神经。企业行为、企业产品、企业道德这些命题再也不仅仅是企业家自己所关心的事了,它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公众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不断有一些企业因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而“出名”,随后便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遭到用户的无情抛弃。也有一些企业因奉行不当的道德标准遭受责难,先有苹果公司“血汗工厂”事件,又有劣质奶粉及小杯装果冻噎死婴儿事件,最近又闻某地刚刚竣工尚未通车的大桥塌了,数10名还在拆除脚手架的工人命丧黄泉。自然,当事的企业也将品尝自酿的苦酒,轻者三年两载艰辛努力以后还会从头再来,重者也许就此与熟悉的市场拜拜了。在一系列案例中,当事企业的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受到的冲击也越大。企业道德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企业道德是一个严肃而又极易被忽视的课题。在不少人看来,企业道德显得模糊而且抽象,没有制度的约束,全社会也缺乏明确具体的评判标准,没有相应管理机制和责任部门,全凭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素养与操守。睿智的企业家已经认清了企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尚有许多经营者看不到企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忙于应付浅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没有把企业道德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还有少数企业经营者仍然抱着赚钱就是硬道理的信条不放。由此可见,人们对企业道德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亟待提高。
目前,国外对“中国制造”进行的信任危机宣传尚未停止,国内企业应高度重视它的危害性,切不可以与我无关的心态自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应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