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纪实
本报记者康劲 丁军杰
中石油兰州石化曾是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4年多以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发展,职工全面进步,销售收入从100多亿做到了500亿元,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
进入十里厂区,许多标语牌格外抢眼,“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一切为了员工,一切相信员工,一切依靠员工”;“尊重员工的价值,实现员工的愿望,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发展”;“给人以利益,给人以前途”……
在兰州石化员工眼里,每一个标语口号都蕴涵着公司创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在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以人为本的“兰州石化现象”,使国有企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主题在这里得到响亮回答。全心全意服务,全心全意依靠
企业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动力在哪里?特别是中央确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能否在企业得到全面落实?随着规模经营能力、整体优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兰州石化的发展进入新层面,面临新课题。
“单纯依靠管、卡、压,职工被动工作能否产生高效益?”从2003年底开始,从剖析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入手,围绕着国有企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兰州石化进行了群众性的大讨论和管理创新研讨会。
当时的讨论异常热烈,有职工直接给企业提意见:“企业不尊重我们,企业不相信我们,我们又怎样相信企业?”也有职工质疑:“企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高了,会不会有更多职工下岗待业?”
类似的问题让干部们触动很大,公司领导认识到: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培育优秀职工,创造高效组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职工真正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把工作当做人生的理想,事业的追求,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具有30多年企业基层管理经验的兰州石化化肥厂党委书记何本红回忆说:“由讨论转入实践后,服务、激励、培养取代了以往的命令、约束、惩罚,用标准引导、为执行标准服务、按标准评价,公司鼓励我们大胆创新管理方式,尝试依靠基层抓基层、依靠职工抓管理。”
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后,许多变化从班组开始发生。公司催化剂厂的职工陈以辉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全班一年事假40多天,现在全年只有半天病假;以前16人在岗,夜班产量8吨,现在12人在岗,产量突破23吨。同样的班组操作同样的设备,效益增加4倍,这是为什么?他得出结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是职工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企业的效益升级。”
在讨论与实践后,公司党委旗帜鲜明地确立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并在干部中深入开展了“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主题教育活动,公司所有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均向员工作出了“向我学习”的郑重承诺,自觉接受员工监督,干部思想、观念、作风发生重大转变,涌现出一大批群众信赖的模范领导干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兰州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政华说:“这个原则的核心,就是提倡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职工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手段是依靠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赋予"依靠方针"新的内涵。”
公司党委提出落实“两个全心全意”的具体要求是“四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地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千方百计地帮助员工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从此,兰州石化走上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之路。
扩大民主管理,让职工自主负责
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包装岗位多年来都是三班倒,有职工提出应该改成两班倒,原因是“大夜班出工难出力,职工受累企业也没效益。”改为两班倒后,包装岗位的职工从此不再上夜班,积极性大为提高,日均包装生产记录屡屡刷新。
企业按照多数职工意愿打破“老规矩”,成功修改倒班作业方式———兰州石化管理革新的魄力与魅力由此可见。
兰州石化公司认为:只有把尊重、相信和依靠职工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让职工自由思考,自主选择实现公司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才能达到无需要求、无需监督、主动自觉地做好一切的境界,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公司党委通过建立民主管理的五项制度,逐步健全了民主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员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的落实。坚持把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员工收入分配、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切身利益的问题,纳入职代会议题进行审议。
为推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的落实,公司在完善企业职代会制度和全面推行厂务公开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建立职工民主议事会制度,在生产班组建立民管会,做到了班组职权范围内的重要事情集体民主商议解决。
兰州石化采取“三权下放”的方式,赋予一线班组长“生产指挥权、奖金分配权、人员调配权”,实现了基层班组责、权、利的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依靠员工办企业,有力推动了基层建设。同时,把民主管理、群众生产、素质提高、关爱职工、文化生活等五项工会工作融入班组管理,并从细节入手为职工办实事,增强了班集体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吴云介绍说:“从班组、车间到分厂等中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乃至退出都由职工民主决定。”没有40%的职工推荐,就没有资格竞争领导岗位。同样,在民主评议中没有60%以上的职工信任度,就会免职。4年来,兰州石化有43名处、科级干部因称职率没能达到70%或60%而被降职、免职。目前,公司所有的班组长都是职工自己推选出来的,新领导班子上任4年没有点名任命过一位中层干部。
公司还给每个职工配发了“停止作业卡”,让人人成为管理者,形成了全员抓安全的新局面。遇有违规操作、违章指挥,不管对方是谁,都可以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出示“停止作业卡”予以制止。尤其是违章指挥,职工有权利对上级说“不!”几年来,先后有100多名职工出示“停止作业卡”避免了事故发生。把培训作为对职工最大的奖励
兰州石化把培训作为对职工最大的奖励和关爱,把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作为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重要保障。围绕着发展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改变人的需求,不断创造和巩固职工的发展愿望和动力。
油品储运厂的操作工王欣,通过自学取得了美术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公司为此奖励他3000元,他拿到钱后激动地说:“我只是业余爱好,没想到公司说到做到。”
王欣只是公司实施2000元到30000元的学历教育奖励金后众多受益者之一,目前,有1200多名职工正在业余参加各种学历教育。
公司还明确提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提升职工的素质是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提升职工民主意识、民主能力,更好依靠职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应该“给人以利益,给人以前途。”
“给人以利益”———对优秀人才在利益分配时进行倾斜,重奖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实实在在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出业绩的人;“给人以前途”———分管理、技术、技能三个体系培养人才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性别、区域界限,畅通各类人才的发展渠道,为每名员工创造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机会。
近4年来,公司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组建了教育培训中心和5个培训基地,通过岗位练兵、集中办班、脱产培训、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进行了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职工培训,职工根据各人爱好和工作需要选择培训项目,每个职工每年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40个学时。在基层鼓励班组开设多种形式的“精英培训骨干特训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由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技术人员亲自备课授课,加强对操作服务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目前,公司有154名先进模范人物通过考试后被选送到大专院校深造。
随着收入、福利的大为改善,职工会不会不思进取?有职工说:“像我这样,车有了,房有了,钱也有一些了,是不是动力就下降了?不,公司会改变你的需求,会给你最好的跑道,让你穿最好的跑鞋,让你感到自己是优秀的员工在为优秀的企业服务,自己在和企业共同成长!”
人本管理理念生发魅力
本报评论员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融入现代化管理,让它生发出应有的能量,这是当今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兰州石化公司在创新实践中,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反复求索,最终将“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细节,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关爱员工、真心实意地服务员工、真心实意地学习员工、真心实意地接受员工的影响,推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生发出无穷魅力。
兰州石化公司的“两个全心全意”和“四个千方百计”明确了国有企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方向问题,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主人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其成功经验表明,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就必须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由“管人的行为”转向“管人的思想”,在管理方法上由命令、控制、惩罚转向引导、服务、激励为主,在管理方式上形成“用标准引导、为执行标准服务、依照标准评价”的管理模式,创造激发员工潜能的有效机制。把尊重、相信和依靠员工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力培育共同理想,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让企业真正成为职工的家。
兰州石化公司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广大员工真正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把工作当做人生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挑战极限,推动企业实现永续经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