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大省,奔向科学发展美好未来 ———喜迎十七大特稿(六) 核心提要
金秋时节,正在举办的“新世纪·新河北·新成就”展览,再次激发起燕赵儿女的激情。5年的汗水与收获,让我们更有理由憧憬美好的未来。
正如省委书记张云川对展览的寄语:“充分展示五年来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推进"十一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
信心,更来自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冷静,源于对省情的深刻理解。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共同开启振兴河北的新征程。
十七大召开在即,我们再次收获累累硕果:1至8月,全省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基本相当于2005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23.3%;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4.3亿元,同比增长25.9%。
成绩令人鼓舞,征程任重道远。一个沿海大省,带着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刻思考,继续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省之路。
节能减排必须坚决完成———科学发展“拒绝理由” 9月的唐山,天高云淡。南堡油田、曹妃甸工业区、唐钢集团和开滦集团火热的建设和生产场面,深深感染了前来调研的省委书记张云川。
“曹妃甸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业区,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从一开始就要对入区项目确定门槛,达不到产业标准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一个也不能进来。”
“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坚决完成、拒绝理由。”
这些意见,体现了对科学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省情的科学把握。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铁矿石40%以上依赖进口,一次能源50%以上需从省外调入。而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三位和第二位。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使我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异常艰难。
搞好节能减排,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群众的幸福安康。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没有退让余地的“硬”指标!
去年,一个投资5亿元的蓖麻籽深加工提炼植物毒蛋白项目准备落户廊坊。据悉,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缴纳税收7000余万元,占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1%以上。但是这个项目耗水多,每天需要上千吨,并且还要占用大量土地。
一个两难的选择摆在了廊坊人面前。最终,他们选择了拒绝。
这个选择,传递着一种决心。
今年10月20日前,全省关闭年产3.4万吨以下草酸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及排放不达标的1万吨以下再生纸厂。2010年底前,全省将关停小火电机组428.6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15万吨、炼钢能力813万吨。淘汰落后产能排出时间表。
与此同时,我省将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步伐。钢铁工业,加快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和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建设步伐。石油化工业,促进石化、煤化、盐化延长产业链,实现聚集发展。建材工业,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确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有专家评价说,随着三大产业高耗能的势头被遏制,我省节能减排将迈出可喜步伐。
张家口的风电,保定、邢台的太阳能以及正在规划中的核电等清洁能源逐步兴起;工业节能步伐加快,老旧汽车被淘汰,节能省地型建筑被推广,以及其他节能行为被推广……“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我们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努力。
河北制造跨越发展———奠定沿海大省崛起的产业基石 曾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河北制造,现在却让我们感到一种压力。
尽管我们制造的飞机上天了、轿车下线了、万吨巨轮出海了,但我省的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仅相当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的1/5到1/4。2006年,我省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只有一家,而山东超过200亿元的已有10余家。
正是看到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和我省的现状,省委书记张云川才反复强调,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现实确实让我们焦虑。缺乏核心技术,影响了制造业效益的提高。钢铁产业,尽管多年来产量居全国第一,但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每年还要购进大量钢材。一些制造企业,如服装、皮革等,尽管产值很大,但好多是贴牌生产,自己获得的利润极其微薄。
正是面对严峻的现实,今后几年,我省将加紧打造山海关百万吨造船基地,哈动力秦皇岛燃气轮机和核电机组等重大电力设备基地,保定汽车、新能源设备等制造基地,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针对我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瓶颈,“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这个信号,今年愈加强烈:3月12日,曹妃甸大钢正式开工。这个由唐钢与首钢共建的现代化钢厂,投产后,将结束我省不能生产高档汽车板、石油管道钢等多项产品的历史。
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聚集人气 不靠山、不临海、少资源。衡水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重新审视自己,衡水人看到了"黄金十字路口"的天然优势:京九铁路与石德铁路、京开国道与太青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衡水市将在石德铁路以北、衡德高速公路衡水入口的东南,规划物流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周边地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今后几年,他们将建设橡胶城、安平、绿色农业等物流中心,努力把衡水建设成为立足冀东南、连接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区域中心。
衡水人是深谋远虑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工程院院士田家美曾经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几乎80%的GDP和就业机会都是由服务业创造的。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总体低,在全国居10位左右,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会展、文化、信息、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委书记张云川强调,"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就没有活力,城市就只是企业和建筑物的堆积。"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更好地聚集人气,吸引更多生产要素,不断解决好就业问题。
全面振兴服务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这一目标。
我省将积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构建与周边省市融合贯通的大旅游圈,使文化和旅游产业不仅吸纳更多人就业,而且逐步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保定白沟、石家庄南三条和新华集贸等一批国际知名商品市场,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四个会展城市和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等20个品牌展会,将使我们的经济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的不断壮大,生活在河北大地上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而且会感到创业的环境更加良好。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今后几年,秦皇岛、唐山、黄骅港区资源整合后形成的港群体系,京沪高速、津秦、石太客运专线、邯黄等形成的铁路运输体系,以及不断完善的航空、公路运输体系,将使我省形成辐射"三北"、融合京津、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网络。届时,我省将形成10大物流园区和30个大型专业物流(配送)项目,为更广泛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奠定基础。
"大气"、"精细"、"匠心"打造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家园 今年下半年,一场"百万树木进市区"活动在石家庄启动。
近年来,生活在省城的市民注意到,省城的绿色渐渐增多,但多的是草,少的是树。拥有多品种、立体化的绿色感觉,一直是市民的梦想。今年底,这种梦想就能成真:市内五区主干道两侧、景观绿地、汊河、西北水系等区域,将种上胸径不低于3厘米的100万株乔木。
按照"建设宜居宜看省会"的发展思路,石家庄将不断深化"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园林城市发展格局。一座城市,只有宜居宜看,才能激发市民热爱、建设之情,才能让市民有深深的归属感。省委书记张云川对此曾深刻地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既要有北方人的大气,又要有南方人的精细","每个景观、绿化带,乃至一个街道、一个社区,都要体现"匠心",使之成为艺术品。"
可以期待,今后我们的城市将更具特色。石家庄遵循"宏观上有粗犷豪放之气,微观上有精雕细刻之美"的理念,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同时,已经开始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八个一"工作;唐山市准备引入国内外一流城市建设理念,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搞好城市总体设计规划以及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交通等六个专项规划,把中国气派、冀东风格、唐山特色融为一体。
外在的形象给我们视觉美,而精细化管理则给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比如一条路的景观设计、一棵树的造型、街头小广告的清理,比如市民的一个呼声、一个建议……现在许多设区市表示,今后城市的管理要更加细致入微,让市民生活得更加舒服舒心。
如今,经济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一个区域的竞争。"十一五"期间,我省不仅建设管理好城市自身,而且将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石家庄构建以石家庄主城区为核心,以藁城、正定、鹿泉、栾城四个组团为重点的"1+4"城市发展格局,带动冀中南地区快速发展。
唐山构建以唐山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丰润城区和古冶城区为重点,以曹妃甸新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带动冀东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
保定构建以保定主城区为核心,协调徐水、满城、清苑县城和市区周边重要建制镇发展的"一城三星"城镇空间结构,提升保定城市群的规模和实力。
邯郸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以环城30公里半径若干个卫星城为不同功能载体的发展格局,打造四省交汇地区城市群。
到"十一五"末,我省城市化水平将力争达到45%,城市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时,我们的竞争力将会更加强劲,人们的幸福感将会更加浓厚。
着力解决群众难题让又好又快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省委书记张云川在调研中指出:"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又好又快发展,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改革的初衷,也是改革的目的。
6800万人口,5000余万在农村。"十一五"期间,我省除继续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外,还计划投资1800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将使更多农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
今年初,由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与省政府三方合作贷款的扶贫项目有了积极进展,环京津地区3798个贫困村的贫困问题,将有望得到缓解。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今年上半年,省政府接连出台文件,内容涉及住房、看病、上学、就业等6个方面。今后几年,我省90%的家庭将会拥有或租住一套较好的住房,每个村将拥有一所卫生室,一些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孩子会被资助上学、就业。
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投资466亿元,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等6大工程。8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4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将让我们呼吸到更加新鲜的空气,拥有更多的蓝天白云。
本报记者 胡博理
精品栏目推介
· 杨柳青
· 燕赵论坛
· 纵横谈
· 一线写真
· 世说新语
· 明星传真
· 名家
· 直笔春秋
· 心灵独白
多媒体数字报纸
快速阅读 全屏阅读 下载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实习申请 网上投稿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河北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center 2000-2007河北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李海峰 郝斌 虚假报道 有偿新闻 低俗之风 不良广告等问题 举报电话:88631166冀ICP证03001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