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清为老伴洗手洗脸 |
在庆阳路一建筑工地不足10平方米的临时工棚内,62岁的杨元凤侧身躺在床头,听着录音机里放出的歌声,徐维清轻轻地扶起老伴的头,将药粒放到杨元凤的嘴边,又倒了一杯温开水,微笑着递了过去……8年前,灾难不期而至,徐维清身患糖尿病的老伴杨元凤病瘫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8年间,他义无反顾地背起老伴,将建筑工地视为临时的“家”,老两口相濡以沫,一边打工,一边治病。而在这期间,老人笔下万言记录了爱的旅程。
简易工棚上演患难真情
徐维清老两口居住的小屋是工地临时搭建的工棚,这几天来,兰州的气温一直下降,阴暗潮湿的工棚内更是阴冷,虽然工地为徐维清老人提供了电暖气,但他还是没舍得用。10月10日上午9时许,在工地做安全员的徐维清上班后,先到工地上查看了一遍,然后急匆匆赶回了自己的小屋。小屋内62岁的老伴杨元凤瘫痪在床,徐维清进屋后淘米、插好电饭锅,煮上稀饭。在熬稀饭的同时,他端来一盆温水,放到老伴的床前,然后扶起老伴为她洗手、擦脸。杨元凤因白内障几近失明,她无法看到老伴为她所做的一切,只能静静地感受着,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这样的日子,徐维清老两口已经度过了8年。
为治病背妻子走遍甘肃
徐维清今年63岁,和老伴都是陕西省紫阳县人。1965年,他通过招工来到甘肃省建一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结婚后,老伴跟随他卸过水泥、筛过沙子,也摆过地摊,搞过个体经营。虽然劳苦,但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因长年累月不辞劳苦,老伴积劳成疾,1992年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由于当时徐维清的工资还要供3个女儿上学,没有及时医治老伴的病。随后几年时间里,杨元凤的病情逐渐恶化,到1999年,因糖尿病引起并发症,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时,3个女儿已先后成家。为了照顾老伴,徐维清走上了背着病瘫的老伴打工求医的路。他们从嘉峪关辗转天水、平凉、兰州……全省各地的建筑工地上,徐维清老人8年间不断地背着瘫痪的老伴挪“窝”。
为不拖累子女只身照顾老伴
徐维清老人现在的家在白银,但他很少回去,一年四季都在建筑工地度过,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去住上几天,用他的话说,建筑工地就是他的家。虽然建筑工地的活又苦又累,但老人是干建筑出身的,对建筑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尽管年迈,他依然选择在建筑工地打工。徐维清对打工的单位也是有选择的,他每次打工都要向老板说明他的一切,只有老板同意给他单独提供一个工棚,可以照顾老伴,他才同意上班。老人现在打工的建筑工地是位于庆阳路的兰东国际金融广场,项目部经理对徐维清很照顾。考虑到老人干不动体力活,工地让他做了一名安全员,让老人负责施工安全,不但如此,项目部还为老人开出了每月2500元的高工资。徐维清也不负众望,工地开工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徐维清老人说,他现在每天的生活是“两点一线”,一点是在工地上班,一点是到工棚照顾老伴。每天清晨5时起床,然后给老伴做早点,穿衣服,洗脸,喂药。由于老伴大小便不能自理,徐维清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便盆,他不在的时候老伴可以自己拽着一根系在屋顶的绳子起身,然后自己方便。徐维清的3个女儿两个在兰州,一个在江苏,兰州的两个女儿也想把母亲接回自己的家中照顾,可是被老人拒绝了。徐维清说,两个女儿家庭状况都不太好,他不想拖累子女。“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服外,给老伴洗澡擦身、买药打针也成了我必须做的事情,这样的日子我已经坚持了8年,如今已习惯了。”老人告诉记者,可能是爱心创造了奇迹,在他的照顾下,老伴偏瘫的左半个身子最近有了轻微的知觉,眼睛也可以看清一些东西。
“上天恩赐给我一个好老伴”
“看天下事做我所做,观人间情爱我所爱”,这是徐维清老人对他照顾老伴生活的写照。徐维清说,他亏欠妻子的太多,他要用余生去补偿。老人告诉记者,他姊妹3人,19岁时他就外出打工,已经嫁人的姐姐为了照顾父母为他找了现在的妻子,还没结婚妻子就到了自己的家中,帮父母干活,照顾弟弟和家人。结婚后,他依然在外,妻子一个人担负着照顾家庭的重担。直到弟弟在上世纪80年代结婚后,妻子才跟他一起到建筑工地,而这时,他工作忙照顾不了妻儿,妻子又一个人把3个女儿拉扯成人。徐维清认为,老伴之所以得病,完全是为了家庭长年操劳所致。
“虽然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但是老伴的勤劳和善良激励着我,成为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徐维清说,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老伴哪天能站起来,能和他一起健康地共度晚年。说这话时,躺在病床上的杨元凤已泣不成声,她哽咽着说:“我感激他,是上天恩赐给我一个好老伴,照顾我这个残废人,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虽然我疾病缠身,但有了他我感觉我活得很幸福……”采访结束时,徐维清老人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心愿: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虽然老伴瘫痪不能登高望月,但他会背着老伴到黄河边看看水中揽月的景象,度过一个属于他们老人自己的节日。
笔下万言记录爱的旅程
老人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歉意和爱心,在照顾老伴之余,他写下了万言诗篇,记录了爱的旅程,并将其编辑成集。
记者在翻看老人的文章时看到了今年七夕他为老伴写的一首诗,徐维清在名为《情人节》的诗中写道:“一年一度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人生能有几欢喜,相逢可知情难抑。双双牵手心相依,对对燕舞金凤起;指看鹊桥系万里,玫瑰花开在今夕。”他专门写了关于妻子的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夫妻情深,“为了侍奉老人,妻甘愿牺牲自己,8年间她独自在家乡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照顾老人,妻未出过一次远门,未添加过一件新衣,苦涩地度过她那本应美好的花期……妻子没多高的文化,更不懂得浪漫、艺术、人生。她是一个自信好强的女人,她的拿手针线活,没有几个人能胜过,她腌泡的家常菜味醇爽口,谁尝过谁难忘怀,妻没有奢望和苛求,没有怨悔和遗憾,她渴望的是过恬淡的日子,看自己的风景,圆自己的梦……有了她,我真享福,我很知足。就是在病床前伺候她,我也感觉是一种幸福。” 本报记者 张鹏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