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关爱士兵生命纪事
本报通讯员 赵丕聪 喻志林 本报记者 席锋宇
驻扎在喜玛拉雅山麓南段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驻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头长年积雪,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被生物学家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1992年,班长王定恕因抢修被大雪压垮的连队主副食库而劳累过度心肌猝死,23岁的生命永远与雪山哨所为伴。
1997年,战士彦利兵在训练中摔倒,没想到这一“觉”再也没有醒来,18岁的他把生命永远凝固在了雪域高原上。
1984年至1997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情的自然灾害,先后夺去了团里50多名官兵的生命。谈起这些,西藏军区一位将军潸然泪下。
然而,“生命禁区”也是国土,一样需要有人守护。面对死亡的威胁,一代代戍边人毫不犹豫,前赴后继地庄严履行着面对国旗、军旗立下的神圣誓言。
“父母把心爱的儿子交给我们,祖国把忠诚的卫士交给我们,绝不能再让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情的自然灾害,就这样夺去他们的生命!”团领导的共识背后是让人不再心痛的现实:近10年没有因为自然灾害和高原病牺牲1名战士,该团创造了“生命禁区”的奇迹。
战士越是革命不要命,越要全力保他们的命 一切来得是那样猝不及防。刚才还风和日丽的天空,转瞬就刮起了“龙卷风”,鹅毛一样的雪片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没过脚背堆到膝盖。走路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每走一步必须身子前倾到雪地上,拔出一只脚,再往前挪一步,否则陷进雪中的腿几乎不能前行。
“赶快脱掉袜子,要不然会和雪水结成冰块,冻坏脚的!”班长赵伟有经验,立即叫同班战士丁志宏、王辉光脚穿鞋前进。
前段时间,滑坡冲毁了通向哨所的通信电缆。今天一大早,赵伟就主动请缨带两名战士去抢修:“再不抓紧,大雪封山,战友们就完全与外界隔绝了。”考虑到抢修工作很紧迫,团里批准了他的请求。没想到完成任务返回,遇到这档子“要命的事”。
团里值班的副团长曾建军带领一名医生和十多名战士冲进暴风雪中。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在吉乌湖畔找到了已被冻得意识模糊、体力严重透支的3人。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手脚还在潜意识地向前爬行。
去年冬天,连续的降雪使大青山积雪达3米多深,将卡达边防连官兵堵在孤岛130多天。“连队出现药品、燃油短缺,请求紧急支援!”工兵连士官彭山东、丁伟分别驾驶2台“东方红”推土机奉命推雪开路,没想到因推土机发动机缺氧打不燃也被围困。
情况危在旦夕!团长岑箭来不及多想,披了一件大衣,带领20名战士和卫生队医生就向大青山口扑去。肆虐的风雪使人睁不开眼睛,站都站不稳,能见度不到5米。岑团长摸索着推土机推的印迹,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向前跋行。经过2个小时与风雪搏斗,当他们用铁锤砸开推土机驾驶室门时,两名老兵已被冻得昏了过去,失去了知觉。
岑箭带领救援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两位老兵送到了团卫生队抢救。医生陈健全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命恐怕就难保了!”
战士越是讲奉献,越不能让他们身体受损 2004年初,贵州籍战士吉学朴新训一结束,就坚决申请去了海拔4200米的某边防连,当了一名观察兵。从1月下旬起,他就感觉到肚子隐隐作痛,战友们都劝他下山看一看,但他总是说:“许多老同志都带病坚持工作,我就是水土不服,没啥!”
3月上旬,吉学朴昏倒在了哨位上。军医电话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而此时大雪已封山。“战士越是讲奉献,越不能让他们身体受损!”在推土机打开通道无望的情况下,团长岑箭毅然决定:“组织80名官兵前接后送!”
穿冰窟、趟冰滩、过风口……大家在齐腰深的雪海绕道50多公里,跋涉28小时,终于接送出了吉学朴。医生做手术时发现,他的阑尾已严重陈旧性化脓,也就是说,这一个多月他是一直忍着剧痛过来的。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支撑他熬这么多天。
活过来的吉学朴,满含热泪:“感谢党组织、团领导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岑团长却握着他的手连声说:“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让你受苦了。”
“"雪山牦牛"柴德尚病到了!”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感到吃惊,但并不觉得意外。这就是那个誉满全团的训练标兵:其他人每天五公里跑一次,他要跑两次;其他人做一个小时体能训练,他要做两个小时。凭借过硬的军事技术,他多次完成重大军事任务。
然而当兵6年的他,除休假,首次没出现在训练场上。突然流个不停的鼻血,使他昏厥过去。送到卫生队一检查,由于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他的多个身体器官已不同程度地发生高原器质性病变,已经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而他只有不到24岁啊!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挽救柴德尚的生命!”团里专门召开党委会研究挽救一名士兵生命的措施,做出了“专项经费保障、专人陪护治疗、请专家会诊”的决定,并从成都等地买来特效药。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柴德尚的身体得到了较好康复。在他可以参加工作后,团里又“强行”将他调到低海拔地区单位工作。这些年,团里为维护士兵身体健康,先后将40多人从高海拔地区交流到低海拔地区工作。10年没有1人因高原病死亡。
战士所处环境越艰险,越不能让他们生命受威胁 2005年3月,副团长许志强到通信站蹲点。这天,转到营房后面山上时,他发现山脊有一道裂缝,一旦下雨或刮大风,就有垮塌砸中营房的危险。他3次攀着石壁深入勘察,判断得到证实后,遂组织人员、装备撤离。7天后,随着一阵“轰隆隆”巨响,山体滑坡,一块长2.5米、宽3米、高1.6米的巨石,从天而降,从连队破墙而过。由于预先撤离,连队人员、装备无一损伤。
今年8月初,政委张卫国到某边防营检查工作,发现驻地娘姆江水大面积泛黄、井水浑浊、蚂蚁“搬家”。这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这会不会是发生塌方、山洪暴发的征兆?”遂设立了水位标杆,用石灰、纯碱在营房周围划出地理标志,派人24小时监测水位变动情况和山体运动迹象,并制定出紧急撤离疏散方案以防万一。那段时间,他一天不打一二十个电话详细询问情况就睡不着觉。
8月10日凌晨两点,海拔4300米的太宗山浪措湖决堤,引发的特大泥石流以1900米的海拔落差,挟裹数十万立方米的山洪和泥石,以不可阻挡之势,咆哮着扑向营区驻地。瞬间,边防执勤站被冲得荡然无存,跨河的62米钢桥消失,河道陡升30米,而由于预先掌握情况准确、撤离疏散组织有序,11名官兵和3名驻地群众得救了,54名官兵和3名来队家属脱离了险境。
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班长郑忠友至今仍心有余悸:“要不是团领导有先见之明,提前把我们撤出来,我们都没命啦!”
同样,今年5月,一场连续18天的大雨,使团领导感到十分异常:“以往7月来临的雨季,怎么5月就到了?这样下去肯定会引起道路塌方,官兵一堵就是半年十个月,可就要断粮饿肚子了。”
团党委迅速作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在离10月冬囤还有5个月的夏季,就开始为边防连队运送冬囤物资。政治处主任何全金带头肩挑背扛,硬是将80多吨物资送到了两个连队。果然,8月中旬一场塌方将两个连队与外界完全隔绝,明年开春才能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