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簇拥着史金凤妈妈兴奋不已
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8年来致力于聋哑孩子教育、在陕西办成第一个民办聋哑学校的农村妇女史金凤,通过华商网数位网友的牵线搭桥,昨日接受了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万元钱,用于建造121名聋哑学生新的宿舍楼,全校121名孩子不久就有自己安定的宿舍楼了。
一声啼哭惊醒大爱无限
1991年农历二月初的一天早上,周至县楼观台镇百果园村的村妇史金凤在村北桥头的车站,发现了一个婴儿的襁褓。
里面被遗弃的婴儿脸色发青、声音沙哑、全身发烫。史金凤决定先将孩子抱回家,救命要紧。史金凤注意到孩子全身抽搐,便将孩子送往县医院救治,医生告诉她,孩子患有先天性肺炎等病症,估计救不活了。当晚,孩子一个劲儿地哭,喂的奶粉全部吐了出来。史金凤就用嘴含着奶,一口一口地喂给孩子喝。第二天,她带着贷来的7000元钱,将孩子抱到西安一医院求治,经精心治疗,孩子不再抽搐了,烧也退了,总算可以出院了。由于无法找到孩子亲生父母的下落,史金凤收养了这个孩子,并取名为庞小明。
42个药锅见证无私母爱
经医院证实,小明存在着严重的听力障碍。史金凤抱着孩子一趟趟往西安各医院跑,这一跑就是8年,花了10万余元。8年间,为给孩子熬药,史金凤共煮坏了42个药锅。
到了入学年龄,史金凤将小明送到了户县一聋哑学校。由于小明对学校的环境无法适应,有一天,偷着跑出校门没了踪影。听到这个消息,史金凤当即晕倒在地。后来,儿子找回来了,史金凤也萌生了为聋哑孩子办学的念头。
听了妻子的想法,丈夫庞家一表示:“办一所聋哑学校不像办一个幼儿园,没那么容易。”见说服不了史金凤,丈夫只好说:“你要办,经济上我支持你。”
为建校舍向子女借款
开学之初,一间土屋子,两张破桌子,4个聋哑孩子,一个大炕,这就是最初的周至县聋哑学校,即陕西省第一所民办聋哑学校。白天,史金凤给孩子们做饭,晚上,她便和孩子们挤在一个炕上。
史金凤开始对孩子们的手语进行摸索,在教学中试图和孩子沟通,后来,所有的孩子都管史金凤叫妈妈,而她也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快乐且艰难地生活着。
2004年,学生人数猛增,史金凤拿出自己积攒的几万元,又向儿女们打了借条,要求他们一人拿出1万元,建成了一座六间两层楼房。2005年,她又贷了9万元,在门前盖了一座六间两层楼房供孩子们做教室,这样仍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就读要求。多年来,史金凤一直含辛茹苦地奉献着,也正因为如此,她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让聋哑孩子不再负累社会
而今,该校已有121名学生,20名教职工,此外有20个孩子已走上社会,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去年,相关部门筹款24万元,为该校建成了新的单独的教学楼。去年年底,华商网数位网友从中牵线搭桥,联系到上海一家公司,于昨日上午为学校捐助了12万元作为学生宿舍楼的建设资金。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史金凤开始派教职工外出学习,并于上学期开设了按摩、理发、裁缝以及电脑等课程。“我要让这些孩子在步入社会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本报记者杨小刚实习生
王宏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