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市委书记王克成经常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三农”情况,认真听取农民意见,不断调整惠农政策,深受农民的欢迎。
李德第 摄
四平市英雄广场
蔡 放 摄
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李敬元 摄
被誉为“神州第一屯”的四平红嘴集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如今,这里已建成为一座花园式企业,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李德第 摄
即将竣工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毛 力 摄
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东北重镇、吉林省的南大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东北粮仓”的美誉。历史上,四平人民曾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后,四平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深感振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
四战四平英雄之城
建国初期铸就辉煌
四战四平缔造了这座英雄的城市。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在四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战役。特别是四平保卫战和攻坚战,以其作战时间之长、战事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而著称于世。由于四平战役中数万名战士的热血洒在四平这块土地上,用年轻的生命赋予了这座城市以“英雄城”的美誉。四战四平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为东北民主联军控制东北战场有利局势、打击国民党军有生力量、锻炼提高部队素质、最终赢得东北战场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战四平战役中,四平人民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四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发展之初,四平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全国经济布局中把四平作为老工业基地加以扶持,四平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基础好、门类全、产业布局合理、产业人才队伍壮大的工业经济格局。中国第一台行走式联合收割机等产品诞生在四平,填补了国家空白;四平客车、鼓风机、装载机等产品在国内外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四平是农业大市,地处黄金玉米带,农业生产成绩斐然,商品粮供应始终处于全国地级城市前10位,多年来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生产供应方面贡献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国家实施支农惠农政策之前的那些年,生产粮食越多亏损就越多,地方财政补贴就越多。但四平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为了国家利益甘愿舍弃四平利益,粮食还是年年增产,在自身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特殊贡献。
振兴东北历史机遇
四平发展又迎一春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四平发展的步子慢了。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市场机制建立得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倒闭,20多万产业工人下岗。那时的10年,是四平工业经济连续亏损的10年,这在全国地级市中都是罕见的。四平是老工业基地,同时又是农业大市,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在“十五”初期,四平的产业结构是5:2:3。四平财政支撑主要靠二产,税收75%来源于二产,但二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偏小。加之工业经济又连续亏损10年,当时四平经济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社会稳定压力很大。在这种形势下,四平广大干部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几届市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根据四平市情确定发展思路,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四战四平的英雄精神,发奋图强,戮力拼搏,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想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经过近10年的埋头苦干和艰难爬坡,四平经济终于走出低谷,结束了徘徊局面,2003年四平彻底甩掉了亏损帽子,迎来了发展振兴的曙光。四平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市内国有企业改制的任务,全市90%以上的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使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改制过程中主要抓住了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好产权问题。改制后产权清晰、分明,所有制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二是解决好机制问题。企业的体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竞争力,使企业机制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三是解决好原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换问题。把企业职工从国有企业身份解脱出来,解决职工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很多职工又可以重新回到企业二次就业。四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这3年的改制,全市现在民营企业比例已经占80%以上,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转为民营经济之后,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四平市委、市政府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提倡全民创业,尽最大的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民营经济显示出了发展的活力和强大的后劲。经过全市上下几年的努力奋斗,到今年上半年,四平市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和工业用电量增幅均列吉林省各市(州)第一位。正如外界评价的那样,四平又创造了一个奇迹!10年的连续亏损,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工业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速度上,上半年工业效益的增幅是速度的4倍,说明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更好。四平的财政收入也实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财政收入在10年来一位数增长的基础上,用两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今年跨越了20%的增长阶段,直接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不多见的。吉林省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在四平得到了充分体现。
群商云集百业兴盛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四平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喜人形势凸显出四平巨大的发展潜力。近两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每年都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大量资金的引入和众多项目的投产达效,展现了四平美好的发展前景。3年前,四平能争取到一个亿元左右的项目,全市上下就欢欣鼓舞,现在四平是大项目星罗棋布、小项目遍地开花。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仅今年投资18.2亿元的天成玉米二期工程、投资11.6亿元的昊华“双2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投资12.8亿元的新加坡独资创办的新达工业园等大项目就已相继开工建设;投资55亿元的双辽电厂二期工程、投资28亿元的四平电厂二期项目已经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中新环保城、韩国园、双辽风力发电3个超百亿元的大项目正在紧张的谋划之中。同时,四平围绕资源、环境、产业、企业等优势,精心谋划和引进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大、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通过参加东博会,赴日本、韩国、香港三地招商,赴深圳、苏州、青岛三地开展经济交流,参加京津鲁招商会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落户四平投资兴业。今年前8个月共引进招商项目554个,实际到位资金99.9亿元,同比增长66.6%。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强了四平经济的实力和后劲,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为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四平不仅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较大的成绩,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些都得益于四平所形成的团结和谐、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今年初,四平市第五次党代会完全实现省委、市委预期目标,是四平市近20年来第一次圆满换届。换届后市五个班子空前团结,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带领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谋振兴、一心一意谋富裕,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今年以来,市委相继做出了3个重大决定:一是在全市开展向红嘴集团学习的决定。红嘴集团前身是四平市郊一个贫穷落后的生产小队,在当时四平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全面科学发展,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经过30年的努力,进入了全国乡镇企业百强行列,成为全国500家最大企业集团之一,赢得了“神州第一屯”的美誉。市委、市政府命名红嘴集团总公司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在全市开展学习宣传红嘴集团活动,学习红嘴集团,学习红嘴人,弘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务实高效,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红嘴精神,在全市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激发干劲,为加快发展提供现实的精神动力。二是大上项目、全民招商的决定。四平大发展、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唯一选择就是吸引外资,大上项目。所以市委、市政府把大上项目、全民招商作为四平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出来,号召全民招商、全社会招商,市五大班子带头招商、带头落实责任,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上项目、全民招商,大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并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经济的发展是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最重要的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好就会吸引大批投资者,就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土壤,经济就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四平建设成全国招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最适合创业的城市之一,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把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作为推进四平大发展、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不遗余力地打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高效诚信的行政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宽松便捷的金融环境、友善文明的人文环境、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优良清新的干事环境,制定了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追究办法,让投资者安心、放心、舒心地在四平兴业办厂、投资建设,用良好的环境拉动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在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硬环境建设力度。
四平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以市场机制和土地经营的理念,自力更生,全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今天四平的城市建设和5年前比,发生了巨变。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建成了吉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卫生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外界的公认,国家级园林城的创建目标又已成功在望。四平之所以出现这样好的形势,就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四战四平英雄城的精神财富,以及四平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怕困难、敢于奋斗、敢于拼搏、甘愿奉献的精神,这是四平这座城市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早日实现人民富裕,我们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千方百计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将经济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四平百姓,让老百姓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抓好棚户区改造。这是彻底改变四平面貌、建设一个新四平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去年1月,市区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城市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的棚户区共有28片,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涉及57441家庭,居住人口约20万。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四平最困难的老百姓能住进全市环境最好的小区。我们全力以赴地组织好施工,保证整体工程和配套工程按时完工,保证质量,保证工期,到今年年底,2006年拆迁居民将100%实现回迁。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过硬,外型美观、户型齐全、配套合理、环境幽雅、适用性强的住宅楼与美化、绿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区。当年破破烂烂、低矮潮湿的毛坯房,脏、乱、差的棚户区如今已一去不复返了,老百姓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今天成了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最大程度发挥各项优惠政策的拉动作用,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就业、兴业,积极推动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通过国企改制使一部分人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了一部分人就业;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帮助一部分人就业、创业。经考察审核,为符合创业资格、创业项目,符合再就业条件的下岗就业人员发放了1646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成功地实现了国有困难职工由发放基本生活费向失业保险并轨,为国有企业改革减负减压,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内部改制条件。截至目前,全市926户市、县属困难企业的18.9万名下岗失业职工,已有14万人实现了向失业保险并轨,并接续了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险体系,保费征缴多渠道、待遇支付合理,医疗服务有效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了19.5万人。今年1月1日起,全市所属7个县(市)区已经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初步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过去那种“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得到改变。全市参合农民达到160万,参合率77.6%。社会保障体系的快速推进,为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四平未来的发展,四平市委、市政府充满信心。四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以“大发展、快发展”为主题,以“大上项目、全民招商”为战略重点,坚持工业立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软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落实各项目标和任务,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四平将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早日实现四平振兴和人民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