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副总工程师
——中铁工程集团公司刘合良潜心钻研走向成才记事
9月24日上午,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项目建设工地铁路底板施工现场,来自湖南十堰市郧西县的农民工刘合良讲述着自己如何受到企业关爱的故事。
总工程师给了我一个机会
“如果他不在乎我,我就没有机会提高技术,也没有机会发挥我的技术专长。”钢筋工长、28岁的刘合良说。
2006年8月20日下午,在南站基础工程铁路底板施工中,一个技术人员模样的人手里拿着盒尺走过来量底板的标高。他问安全质量部部长:“垫层打多高?”部长没及时回答。正在铺钢筋的刘合良主动凑过去说:“打15厘米高。”
他微笑着点点头,又问我:“铺钢筋是你管吗?”
“是,请问您怎么称呼?”
“我叫高从军,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
高从军把手机和办公室电话都告诉了刘合良:“有什么技术问题解决不了,直接找我。”
9月份,工地结构图纸会审,刘合良在办公室遇上高从军,立刻向他请教基础底板梁放置方向问题。按高总的要求,刘合良和他的工友顺利完成了任务。而这一次,刘合良明白了主次分明,先主后次,遵循承重受力规律的原理。
“我们问一件小事,他都很周到、全面地给你讲,拿我们当自己的徒弟一样。这么高水平的知识分子,这么平易近人。”刘合良很感激。农民工的建议让专家们聚在一起
2006年11月底,一个基础底板外墙插筋的位置关系问题,让刘合良从心底感到自己不仅是这家企业的一名员工,而且是高级技术人员了。
当时根据设计要求,所有轨道层梁板钢筋全部要用电焊焊接,刘合良觉得这样难度大,影响进度。他找到高总,提出能否将钢筋焊接改成直螺纹机械连接,“把钢筋和直螺纹套管加长,套管壁加厚,是不是就能达到受力要求?”
“高总当时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并同意了我提出的请设计厂家、电焊专家及设计院专家开个论证会的请求。”刘合良回忆说。
于是,北京南站项目组织专家论证,把套管壁加厚,套管加长,把套管与钢筋连接好,送到国家指定实验室做了200万次抗疲劳实验,连续振动8天,8天后,实验成功了。这一项就省下成本几十万元,加上工钱近百万元。
打那以后,刘合良有问题总是直接找总工,而总工也把他的问题放在心上,及时解答。“后来,项目经理让我搬到他的办公室去,任命我当这个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刘合良得意地说。
2006年,刘合良被评为中铁建工集团劳动模范,北京南站优秀职工;还获得2006年北京市青年技能大赛钢筋工比赛三等奖。农民工是我们的兄弟
像刘合良一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参加施工建设的100多万农民工都有机会通过培训提高技能。开办夜校、岗前上课,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把农民工当做自己的兄弟,手把手教、手把手带。
目前,全公司下属施工单位、工程项目部农民工岗位培训率达到100%;钢筋工、电焊工等特殊工种参加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全公司有1.5万余名农民工被提拔到工班长、安质员、领工员和工程队长等岗位。
“2005年底才来到这个工地,这是我在北京干了10年,收获最大的一次。”刘合良说。
“南水北调,我家乡的丹江水将流向北京,我们和北京人将共饮一江水了,这让我们农民工挺自豪的,你把这句话也写上吧。”采访结束时,刘合良嘱咐记者。